〈编+导〉回顾系列2:岳枫
简介
岳枫导演(1909-1999),三十至七十年代重要的华语电影工作者之一。由内地南来香港,从受文艺时潮影响的年轻编导,到战后香港电影的巨匠,参与多家片厂 公司,如著名的艺华、华影、长城、电懋、邵氏,执导影片百部,作品和技艺一直享有声誉。
在上海执导初期,其影片的抗日主题和优秀技巧,使岳枫以进步导演的姿态崭露头角。但岳枫一生创作并不囿于某种意识形态,反而其对高水准电影制作的追求(包括剧本和实际拍摄)、自身的性情和所效力的公司影响较大。五十年代初长城的几部力作,迫切宣扬新中国新气象,离开长城便拍摄中产格调的文艺、爱情喜剧和大为流行的黄梅调及武侠片,发挥娱乐类型的能量,也表现其足以驾驭多种类型而功力坚实的魅力。而《欲魔》(1939)和《荡妇心》(1949)相隔十年,于人的无知、中国的混沌俱有深沉的演绎,更见他能够客观地剖析人性和世情。
不执着主义,岳枫却热衷营造个人情义的困局。作品中受冲击的年轻人,所做的牺牲符合传统价值,同时却也彰显自由自主的现代精神,人物超越受害者的窠臼,不少女角都有一股侠气。他关心现代家庭的伦理,从小家庭的离散侧写时局和文化变动,而家在现代社会中,仍是富生命力、可亲而应保护的根源,但不是温室,每个成员须独自经受成长的不平,如《畸人艳妇》(1960)、《兰姨》(1967)困厄中的子女。岳枫的伦理观不是缅怀传统,而是寄托于新时代新文化的生活理想。
除了多样化的题材和扎实的剧本,岳枫的成就很大程度表现于他的电影技艺。他掌握各类影片的叙事方法,成果往往非比寻常,另创新猷。庞大而细致的布景,繁密的影像构图,流丽动感的影机运动,风格雄浑细腻相融,武戏文拍,文戏武拍。在香港国粤语片导演中,他的气派可说是独此一家,甚至一场谈情,一个戏园场景,他都倾力以赴,运用所有制作条件,创造细节写实、整体恢宏、极富感染力的情境,而且保持一份温和不张扬的格调。在向来偏重主题、情节及演员的华语电影文化(创作和评论研究)中,岳枫体现了一位电影风格家的艺术历程,应该享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岳枫的电影数十年保持稳健的作者风格,是次影展,展映岳枫导演战后大部份留存的作品,冀使观众、研究者理解其从影四十余载的艺术,借此呈现内地和香港电影的变迁,及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文化历史中的重要角色。
岳枫生平
岳枫,本名笪子春,编剧笔名葛瑞芬,行内人尊称「岳老爷」。江苏丹阳人,1909年于上海出生。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影坛执导抗日题材的《中国海的怒潮》(1933)和《逃亡》(1935)成名。此时期佳作包括犯罪电影《百宝图》(1936)、改编话剧的《日出》(1938)、人性悲剧《欲魔》(1939)等多种类型,开始兼任编剧。抗战时期加入中联和华影公司,在日本占领的上海继续创作。
战后南来香港加入长城影业公司,拍成经典《荡妇心》(1949)、《血染海棠红》(1949)、《南来雁》(1950)等。1953年创办大方公司,自导《小楼春晓》(1954)。他是电懋公司早期骨干,名片有《金莲花》(1957)、《情场如战场》(1957) 、《雨过天青》(1959)等。转投邵氏兄弟后,佳作不辍,如荣获亚洲影展「最佳编剧」的《畸人艳妇》(1960)、获金马奖「最佳编剧」的《为谁辛苦为谁忙》(1963)。黄梅调电影《白蛇传》(1962)、《花木兰》(1964)发挥影戏特色,《燕子盗》(1961)、《原野奇侠传》(1963)是罕见重实感的动作电影。
六十年代中新派武侠片浪潮开展, 岳枫的《怪侠》(1968) 、《夺魂铃》(1968)不乏心思,但仍拍摄文艺伦理片《儿女是我们的》(1970)和《千万人家》(1971)。《恶虎村》(1974)是最后一部公映作品。1991年获香港电影导演会颁授终身成就奖。岳枫导演于1999年7月3日在港辞世。
岳枫专题放映邀得电影研究者刘嵚任客席策划
本节目内容并不反映主办机构的意见。如遇特殊情况,主办机构保留更换节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