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五:摩登色彩──邁進1960年代》封面

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五:摩登色彩──邁進1960年代

香港電影發展至1960年代,整體產量既多,類型亦生變化,從影片內容及表現手法,充分反映這個日趨都市化的香港社會的精神面貌及生活潮流。 本書以訪談為經,論述為緯。「口述歷史」部分透過整理嶺光公司創辦人黃卓漢、嶺光女星羅蘭、仙鶴港聯公司創辦人羅斌、仙鶴港聯女星雪妮、導演凌雲/黃堯/潘壘/何夢華、編劇司徒安/葉逸芳等影人親述的電影人生,一窺香港電影如何走過五十年代,開出六十年代的異卉,進入七十年代。 說起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壇,想起青春片的誕生、武俠片的當時得令、國語片的一時無兩之勢、香港電影語言的大幅變革……本書的「論述」部分中,羅卡、吳俊雄、朱順慈、何思穎、容世誠和蒲鋒,分別在討論和文章中探討既有本土養分,亦有千絲萬縷的外來因素影響下其時香港電影中所呈現的特質。
 
「圖文集」部分中,黃愛玲素描兩位當年令人難忘的紅星──丁瑩和雪妮,以及別具特色的片種──戲曲和文藝片,為那漸為人遺忘的影人影事,寫下值得一記的一筆。傅慧儀則緊扣電影和社會的脈搏,巧妙地融合歷史圖片和電影劇照影像。
 
全書356頁,2008年出版,每本定價港幣120元。 (郭靜寧編)
 
ISBN 962-8050-47-8

目錄

前言(郭靜寧)

【論述】
談六十年代香港電影與社會
(羅卡、吳俊雄、朱順慈、何思穎)
(I)電影潮流 國、粵語片的潮流變化
(II)社會 電影與sense making/政治經濟因素/六七暴動與青春熱
(III)電影美學 電影語言/現代化/「塑膠花」與「的確涼」
(IV)市場與媒體 市場觸覺/映期與院線/海外市場/跨媒介:共生共爭

「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六十年代香港粵劇電影的初步觀察(容世誠)
夢回銅鑼灣/《非夢奇緣》(Random Harvest):一個「荷里活」的失憶故事/《碧玉簪》:(上海)越劇和(香港)粵劇之間/《李後主》:「李益─李鐵」;「李煜─李晨風」/尾聲

六十年代粵語武俠片(蒲鋒)
粵語武俠片的三個階段/凌雲:貫穿三個階段/陳烈品:年輕激情,最具個人風格

【口述歷史】
凌雲(整理:吳君玉)
初入行時當臨時演員/隨多位導演學習/《如來神掌》/《獨眼俠》與《天狼寨》/與武術指導的合作/論導演與編劇工作/粵語片的成本控制/曾拍廈語片/後期拍國語片/看今日影壇/家庭與退休生活

司徒安(整理:朱順慈)
早年生活艱苦/第一個電影劇本/在金華戲院做宣傳工作/不揀劇本,不擺藝術家脾氣/改編台灣武俠小說/最挑剔的導演蔣偉光/做編劇的辛酸/寫劇本像做一盤生意/邵氏工作的日子最風光/自喻浴火重生的火鳳凰

羅斌(整理:藍天雲)
家境/上海環球出版社/成立港聯/仙鶴港聯的由來/談《仙鶴神針》/仙鶴港聯的演員/一雞三吃 靠書賺錢/任自由總會主席

雪妮談仙鶴港聯(整理:胡淑茵)
投考中影訓練班/簽約仙鶴港聯/人才濟濟/拍武俠片受傷/從息影到復出

黃卓漢(整理:劉嶔)
戰時結識田漢和蔡楚生/在香港當起戲院經理/發行電影打響名堂/拍國語片成立自由公司/《慈母淚》空前賣座/放走林黛 捧紅林翠/創辦嶺光改拍粵語片/嶺光喜劇 笑到碌地/成立第一機構 到台灣拍國語片/談丁瑩 /悼秦劍/電影之道

羅蘭談嶺光(整理:劉嶔)
入行/入嶺光當基本演員/嶺光的製作/嶺光的導演/演壞女人/終身職業

黃堯(整理:吳君玉)
出生、求學及家庭背景/避亂廣州發行電影/獨闖影壇從低學起/
十叔碧姐賞識 擢升導演/拍歌舞片掀起熱潮/發掘新人 拍文藝片/取材生活 編導皆能/不愛拍動作片/固定班底合作無間/粵片式微拍泰語片/轉投邵氏任職製片/子承父業 談黃泰來

葉逸芳(整理:世怡)
上海時期:寫影評/加入藝華/抗日/營生/回到電影界/自資拍片/建片場/往香港去/鳳凰、長城/邵氏/邵氏之後/劇本經/與導演的合作/清與不清

潘壘(整理:左桂芳)
在北越出生/因戰亂離家返中國/從軍報國/復員退役遭綁架/定居台灣 寫作維生/加盟中影製片部/中、日合作《海灣風雲》/簽約邵氏/成立現代電影電視實驗中心/自組製作公司/退休撰寫回憶錄

何夢華(整理:吳君玉)
出生、學業/參與拍攝《街頭巷尾》/來港加入永華工作/得嚴俊賞識/考牌作《人約黃昏後》/懷念嚴俊/談早期在邵氏的作品/趕拍《新啼笑姻緣》/特技片與文藝片之間/談武俠片《鍾馗娘子》和《血滴子》/因應市場拍攝奇情片/與蔡瀾一起跟日本的特技人員拍攝《猩猩王》/拍片的靈感/與編劇的合作/論班底/導演的權利、責任、苦樂/邵氏的影廠制度/邵逸夫的每週飯局/製片經理鄒文懷/護照給方逸華收起/邵氏片債/對邵氏以外環境難以適應

【圖文集】
一個時代的脈搏……在光影中躍動(傅慧儀)
點點滴滴(黃愛玲)

【電影作品年表】
凌雲
司徒安
黃堯
葉逸芳
潘壘
何夢華
嶺光影業公司
仙鶴港聯影業公司

參考資料

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