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菲林修復
礙於各種環境因素,如氣候炎熱潮濕或過度使用,我們搜集回來的電影菲林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狀況檢查
考證影片年份
透過對照菲林片邊記號和菲林生產商的片邊記號圖表,可辨識菲林的出產年份。
例如上圖硝酸片(NITRATE FILM)邊緣的 顯示該菲林生產於1941、1961或1981年。由於硝酸片自從1951年已停產,我們由片邊記號「NITRATE FILM 」可推斷它是出產於1941年的硝酸片。
資料來源: https://www.filmpreservation.org/userfiles/image/PDFs/fpg_10.pdf
清潔及修補損壞
以清潔菲林專用的溶液仔細清潔菲林上的油垢、灰塵、殘餘化學物質等
修補缺損片邊
以菲林專用的膠紙修復齒孔損壞
以菲林專用的膠紙修補劏開的菲林
以膠紙接片機修補不當的膠紙駁口
電影菲林數碼化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載體是永久不變或可以永久存取的。所謂「保存」,意即把電影載體可能受到的耗損減到最低,確保影像及聲音長久可用。就菲林而言,藉著複製,可把不穩定片基的內容轉移至成熟、可靠的數碼載體。電影數碼化有助於保存電影,因為往後我們只需存取數碼電影檔案作放映用途,電影菲林則可以安全地被保存於儲存庫內。
數碼修復
隨著科技發展,電影修復由光學修復演變至數碼修復,帶來種種挑戰與機遇。早期的光學修復是透過菲林的剪接和黑房技術,在沖印新拷貝時調整顏色和減退部分花痕,能夠改善的空間有限;現代的數碼修復技術則先把菲林數碼化,然後透過高效能影音工作軟件,以狀態較好的部分為基礎去重建有破損的地方,能大幅度改善各種問題,在修復花痕、調色、除震、聲軌修復等各方面,成效顯著。我們修復影片的原則,是盡量復原影片當年上映時的質素,修正因影片變壞而造成的聲/畫問題,但影片原有的瑕疵則不會予以修正。由於菲林作為保存載體的技術較為成熟,我們按照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的建議,使用保存級別的菲林,將完成修復的影片複製成為聲/畫底片及正片拷貝。
電影相關藏品修復
各類文物都可能因為儲存環境和使用方式而變壞或損耗,例如發霉、撕裂、缺損,我們會為受損文物進行狀況檢查、清潔和修復。
常見問題
修復工作
接合錄影帶裡撕裂的磁帶
清除舊膠紙
清理殘留的膠紙漬
清潔並修復分離的組件
修復蟲蛀衣物
修復紙品缺損
為紙品加固
修復故事
我們自 2011 年已開始全面採用數碼技術修復影片,包括《彩色青春》(1966)、 《黃飛鴻正傳》(1949)、《黃飛鴻傳下集大結局》(1949)、《苦兒流浪記》(1960)、《天上人間》(1941)、《瘋劫》(1979)、《正德皇夜探龍鳳店》(1958)、《蝶影紅梨記》(1959)、《掙扎》(1933) 、 《忠烈圖》(1975)等。
部分「修復珍藏」電影光碟 ,於資料館及各大書店有售。
《孔夫子》(1940)
我們搜集到的《孔夫子》(1940)影片底片及聲片,除了部分聲片已經遺失外,硝酸片纖維分解令菲林變壞及嚴重收縮,導致部分聲片黏連,無法打開。
第一期修復工作(2008年)
硝酸片非常易燃,甚至有自燃的危險,從五十年代起已不再生產及採用,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把內容翻印在比較穩定及安全的聚酯片上,以作保存。《孔夫子》的硝酸片駁口非常罕見,差不多每一個轉場的駁口處都有數層菲林疊在一起。進行影像複製之前,所有駁口都經過重新檢查,當中大部分均須重新接駁,以防駁口在複製過程中鬆脫,這些步驟可防止菲林在通過印片機時受到進一步的破壞。接著是徹底清潔菲林,務求令印片過程順利並提高畫質。因菲林已變壞,收縮情況相當嚴重,一般印片機不能處理此片,故我們選用了鏈齒經過特別設計的印片機,務求安全地翻印影像。同時,為減低片基花痕的影響,我們採用了全浸式濕印片技術翻印新片,新印了一條翻子和一條底片。
由於聲片嚴重變壞,菲林多處黏連,部分黏連的地方已經無法修復,我們須把聲片餘下的部分輸入電腦,利用數碼技術降低噪音,提高訊噪比,改正聲調並調整聲音的播放速度,再轉錄成一條新的聲片。
我們把新印的底片及聲片同步化,並印製了兩個新拷貝,分別作保存及放映用途。
第二期修復工作(2009年)
2009年,我們為餘下的碎片進行菲林狀況檢查,發現碎片正片上有「1947」的記號,從而推斷它們是來自1948年重新發行的正片,也很可能是1948年重新發行時被刪剪掉的片段。而我們在2008年公映的第一期修復版,就是1948年重新發行的版本。
《孔夫子》於1940年底在上海首映前曾出版特刊。資深文化工作者古兆申博士根據其中的〈孔夫子影片說明書〉,為安插碎片的位置提供初步建議;再經過我們的進一步研究,還有導演及影評人舒琪先生提供的專業意見,確定了安插碎片的位置。由於1947年的碎片正片並不是第一代沖印,所以影像質素較差,必須先進行數碼修復提高影像質素,才可插回長片中。結果,我們為四段共約九分鐘的碎片進行數碼修復,並將它們安插回原來的位置。
《彩色青春》(1966)
1995年,我們在即將清拆的北角國都戲院找到《彩色青春》的底片、聲片及拷貝,可惜大部分菲林已經損壞,只剩下一套共九本、長約87分鐘的底片及聲片,質素尚可用作修復。
第一期修復工作(2011年)
不過,這套菲林並非全無問題。首先,底片出現了醋酸症候群。因為當時製造菲林的片基物料是醋酸纖維,一旦保存失當變壞,菲林便會吸收空氣中的濕氣,產生化學變化,釋出醋酸。從菲林中釋放出來的醋酸亦會損害菲林上的色素,引致褪色或變色。醋酸症候群也會導致菲林收縮,而菲林各部分變差程度不同,亦造成了變形。另一問題是菲林軟化及變得黏稠,例如收回來的底片中有一卷聲片已黏連在一起,無法打開,以致影片失去部分聲軌,變成有畫面而沒有聲音。再者,聲片變壞收縮,亦會引致聲畫不同步的情況。其他問題還有兩段菲林交接位置較多出現畫面閃爍,菲林收縮令齒孔距離不均而引致畫面晃動,以及影像上出現斑點等。猶幸底片本身因使用的次數較少,只有小量的刮花現象。
我們首先將底片清潔乾淨,並進行初步的修復工作,得出一套較完整的底片,用作沖印測試拷貝,重現影片影像,以便評估底片變色的程度,再決定如何矯正。接著,利用影片掃描器將影片上的資料轉化成2K解析度的數碼影像資料,以便進行數碼修復,減輕影像閃爍、晃動的情況,並去除斑點及修正顏色。完成後,再利用數碼技術修正聲畫不同步的問題。數碼修復後的影片,色調鮮明、影像清晰、對比分明,重現了六十年代歌舞片的感覺。
第二期修復工作(2015年)
《彩色青春》修復版於2011年在香港文化中心放映後,一位熱心觀眾慷慨借出一盒比第一期修復版本長約22分鐘的錄影帶。經過研究後,我們決定加入相關片段至修復版本中,令影片更加完整。
源自錄影帶的影像,不但畫面解析度較低,雜訊亦多。最大的問題是影像顏色與菲林影片的色彩不同,因此修復的首要任務是盡量令兩者色調一致,以免過場時差別太大。此外,影像來源是錄自電視節目的影帶,影音資料經過多次格式轉換及壓縮後已大量流失,畫質與菲林影片相比差距甚遠。我們須利用數碼技術為影像增線,盡量提高其解析度,以配合已修復的菲林影片版本。其他工序包括去除錄影帶影像雜訊,減少俗稱「飛針」及「色斑」的情況,並調整影帶的音質及音量等。
《瘋劫》(1979)
《瘋劫》(1979)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許鞍華導演進軍影壇的首作。由於我們收藏的彩色醋酸翻底片欠缺片頭和結尾部分,聲片亦已散佚,在修復工作開始前,我們要預備其他原材料補足缺失,當中包括一盒VHS錄影帶作為聲音檔案的主要來源,以及補足了片頭和結尾畫面缺失部分的一盒Betacam SP 錄影帶。
影像修復
這套翻底片的整體狀況不算太差,儘管部分菲林已變壞和破損,令畫面出現褪色、晃動、抖動、霉漬、刮痕和斑點。畫面嚴重晃動和發霉的部分,須以人手借助數碼技術逐格仔細修復。另一項工作則是有字幕的畫面的抖動情況,其中幾個比較陰暗的場面,修復人員決定保留原有畫面的抖動,好讓這些部分與其他有字幕的畫面比較一致,令字幕看起來較為穩定。由於這些場面比較陰暗,觀眾不易察覺畫面的抖動。
聲畫同步與聲音修復
修復版的聲音源自一盒單聲軌錄影帶。由於VHS錄影帶與菲林影片的格數規格不同,前者每秒25格,後者每秒24格,錄影帶的聲音檔須轉換成每秒24格,再套進畫面。即使如此,部分聲畫仍會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因此進行聲畫同步時,必須配合演員口型作出微調,確保每一句對白放回原位,聲效與畫面完全同步。聲音工程師更從Betacam SP錄影帶中抽取兩個字的聲軌,以填補VHS錄影帶欠缺的聲音。
單聲軌錄影帶的聲音質素也未如理想。除去雜音後,由於缺乏高頻諧音,我們必須調整頻率。完成聲音修復後,聲軌須於杜比立體聲錄音室重錄一次,以切合現今電影院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