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保存

在搜集過程中,常遇見影片及電影文物因長期沒有妥善儲存以致殘缺不全。我們肩負保管及修復影片的重任,用科學方法管理藏品儲存庫,因應不同藏品的特性,對各個藏品庫的溫濕度有特定規格。資料館菲林儲存庫保持在攝氏10度以下及相對濕度30-40%,而電影相關藏品儲存庫則保持在攝氏16度及相對濕度50-55%的低溫低濕狀態。

菲林儲存庫
菲林儲存庫

電影菲林修復

礙於各種環境因素,如氣候炎熱潮濕或過度使用,我們搜集回來的電影菲林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花痕
花痕
藥膜脫落
藥膜脫落
藥膜溶解
藥膜溶解
影像褪色
影像褪色
影像褪色
影像褪色
影像褪色
影片因不規則收縮而導致捲曲、齒孔距離不均,放映時畫面晃動不定

狀況檢查

檢查菲林
檢查菲林
詳細記錄菲林技術數據
詳細記錄菲林技術數據
用放大鏡仔細檢視影像質素
用放大鏡仔細檢視影像質素

考證影片年份

安全片上的片邊記號
安全片上的片邊記號
硝酸片上的片邊記號
硝酸片上的片邊記號
透過對照菲林片邊記號和菲林生產商的片邊記號圖表,可辨識菲林的出產年份。
 
例如上圖硝酸片(NITRATE FILM)邊緣的  顯示該菲林生產於1941、1961或1981年。由於硝酸片自從1951年已停產,我們由片邊記號「NITRATE FILM 」可推斷它是出產於1941年的硝酸片。
EASTMAN KODAK DATE CODE CHART
資料來源: https://www.filmpreservation.org/userfiles/image/PDFs/fpg_10.pdf

 

以收縮尺量度菲林收縮度
以收縮尺量度菲林收縮度
以聲畫編輯機檢查菲林的聲畫質素
以聲畫編輯機檢查菲林的聲畫質素

清潔及修補損壞

以清潔菲林專用的溶液仔細清潔菲林上的油垢、灰塵、殘餘化學物質等
 
清潔菲林

修補缺損片邊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以菲林專用的膠紙修復齒孔損壞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以菲林專用的膠紙修補劏開的菲林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以膠紙接片機修補不當的膠紙駁口

以膠紙接片機修補不當的膠紙駁口

電影菲林數碼化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載體是永久不變或可以永久存取的。所謂「保存」,意即把電影載體可能受到的耗損減到最低,確保影像及聲音長久可用。就菲林而言,藉著複製,可把不穩定片基的內容轉移至成熟、可靠的數碼載體。電影數碼化有助於保存電影,因為往後我們只需存取數碼電影檔案作放映用途,電影菲林則可以安全地被保存於儲存庫內。

菲林掃描器
菲林掃描器

數碼修復

隨著科技發展,電影修復由光學修復演變至數碼修復,帶來種種挑戰與機遇。早期的光學修復是透過菲林的剪接和黑房技術,在沖印新拷貝時調整顏色和減退部分花痕,能夠改善的空間有限;現代的數碼修復技術則先把菲林數碼化,然後透過高效能影音工作軟件,以狀態較好的部分為基礎去重建有破損的地方,能大幅度改善各種問題,在修復花痕、調色、除震、聲軌修復等各方面,成效顯著。我們修復影片的原則,是盡量復原影片當年上映時的質素,修正因影片變壞而造成的聲/畫問題,但影片原有的瑕疵則不會予以修正。由於菲林作為保存載體的技術較為成熟,我們按照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的建議,使用保存級別的菲林,將完成修復的影片複製成為聲/畫底片及正片拷貝。
花痕、雪花、路軌修復前(左)、後(右)
花痕、雪花、路軌修復前(左)、後(右)
畫面霉漬及褪色修復前(左)、後(右)
畫面霉漬及褪色修復前(左)、後(右)
影像調色前(左)、後(右)
影像調色前(左)、後(右)

電影相關藏品修復

各類文物都可能因為儲存環境和使用方式而變壞或損耗,例如發霉、撕裂、缺損,我們會為受損文物進行狀況檢查、清潔和修復。

常見問題

影音物料上的霉菌
影音物料上的霉菌
錄影帶磁帶損壞
錄影帶磁帶損壞
紙品撕裂
紙品撕裂
使用膠紙不當地修補破損
使用膠紙不當地修補破損
缺損
缺損
書脊斷裂
書脊斷裂

修復工作

接合錄影帶裡撕裂的磁帶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清除舊膠紙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清理殘留的膠紙漬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清潔並修復分離的組件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修復蟲蛀衣物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修復紙品缺損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為紙品加固

修復前
修復前
修復後
修復後

修復故事

我們自 2011 年已開始全面採用數碼技術修復影片,包括《彩色青春》(1966)、 《黃飛鴻正傳》(1949)、《黃飛鴻傳下集大結局》(1949)、《苦兒流浪記》(1960)、《天上人間》(1941)、《瘋劫》(1979)、《正德皇夜探龍鳳店》(1958)、《蝶影紅梨記》(1959)、《掙扎》(1933) 、 《忠烈圖》(1975)等。

部分「修復珍藏」電影光碟 ,於資料館及各大書店有售。

《孔夫子》(1940)

《孔夫子》(1940)

我們搜集到的《孔夫子》(1940)影片底片及聲片,除了部分聲片已經遺失外,硝酸片纖維分解令菲林變壞及嚴重收縮,導致部分聲片黏連,無法打開。

 
影⽚片嚴重變壞,硝酸纖維分解導致影⽚片黏連而不能打開
影⽚片嚴重變壞,硝酸纖維分解導致影⽚片黏連而不能打開
 

第一期修復工作(2008年)

 
硝酸片非常易燃,甚至有自燃的危險,從五十年代起已不再生產及採用,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把內容翻印在比較穩定及安全的聚酯片上,以作保存。《孔夫子》的硝酸片駁口非常罕見,差不多每一個轉場的駁口處都有數層菲林疊在一起。進行影像複製之前,所有駁口都經過重新檢查,當中大部分均須重新接駁,以防駁口在複製過程中鬆脫,這些步驟可防止菲林在通過印片機時受到進一步的破壞。接著是徹底清潔菲林,務求令印片過程順利並提高畫質。因菲林已變壞,收縮情況相當嚴重,一般印片機不能處理此片,故我們選用了鏈齒經過特別設計的印片機,務求安全地翻印影像。同時,為減低片基花痕的影響,我們採用了全浸式濕印片技術翻印新片,新印了一條翻子和一條底片。
 
由於聲片嚴重變壞,菲林多處黏連,部分黏連的地方已經無法修復,我們須把聲片餘下的部分輸入電腦,利用數碼技術降低噪音,提高訊噪比,改正聲調並調整聲音的播放速度,再轉錄成一條新的聲片。
 
我們把新印的底片及聲片同步化,並印製了兩個新拷貝,分別作保存及放映用途。
 

第二期修復工作(2009年)

 
2009年,我們為餘下的碎片進行菲林狀況檢查,發現碎片正片上有「1947」的記號,從而推斷它們是來自1948年重新發行的正片,也很可能是1948年重新發行時被刪剪掉的片段。而我們在2008年公映的第一期修復版,就是1948年重新發行的版本。
 
《孔夫子》於1940年底在上海首映前曾出版特刊。資深文化工作者古兆申博士根據其中的〈孔夫子影片說明書〉,為安插碎片的位置提供初步建議;再經過我們的進一步研究,還有導演及影評人舒琪先生提供的專業意見,確定了安插碎片的位置。由於1947年的碎片正片並不是第一代沖印,所以影像質素較差,必須先進行數碼修復提高影像質素,才可插回長片中。結果,我們為四段共約九分鐘的碎片進行數碼修復,並將它們安插回原來的位置。
 
數碼修復前(左)、後(右)
數碼修復前(左)、後(右)

《彩色青春》(1966)

彩色青春雙碟盒裝DVD
1995年,我們在即將清拆的北角國都戲院找到《彩色青春》的底片、聲片及拷貝,可惜大部分菲林已經損壞,只剩下一套共九本、長約87分鐘的底片及聲片,質素尚可用作修復。
 

第一期修復工作(2011年)

 
不過,這套菲林並非全無問題。首先,底片出現了醋酸症候群。因為當時製造菲林的片基物料是醋酸纖維,一旦保存失當變壞,菲林便會吸收空氣中的濕氣,產生化學變化,釋出醋酸。從菲林中釋放出來的醋酸亦會損害菲林上的色素,引致褪色或變色。醋酸症候群也會導致菲林收縮,而菲林各部分變差程度不同,亦造成了變形。另一問題是菲林軟化及變得黏稠,例如收回來的底片中有一卷聲片已黏連在一起,無法打開,以致影片失去部分聲軌,變成有畫面而沒有聲音。再者,聲片變壞收縮,亦會引致聲畫不同步的情況。其他問題還有兩段菲林交接位置較多出現畫面閃爍,菲林收縮令齒孔距離不均而引致畫面晃動,以及影像上出現斑點等。猶幸底片本身因使用的次數較少,只有小量的刮花現象。
 
 
不規則收縮導致菲林片捲曲
不規則收縮導致菲林片捲曲
褪了色的影像底片(左)。通過檢視底片的正影像(右),我們得知它的顏色。
褪了色的影像底片(左)。通過檢視底片的正影像(右),我們得知它的顏色。

我們首先將底片清潔乾淨,並進行初步的修復工作,得出一套較完整的底片,用作沖印測試拷貝,重現影片影像,以便評估底片變色的程度,再決定如何矯正。接著,利用影片掃描器將影片上的資料轉化成2K解析度的數碼影像資料,以便進行數碼修復,減輕影像閃爍、晃動的情況,並去除斑點及修正顏色。完成後,再利用數碼技術修正聲畫不同步的問題。數碼修復後的影片,色調鮮明、影像清晰、對比分明,重現了六十年代歌舞片的感覺。
 

第二期修復工作(2015年)

 
《彩色青春》修復版於2011年在香港文化中心放映後,一位熱心觀眾慷慨借出一盒比第一期修復版本長約22分鐘的錄影帶。經過研究後,我們決定加入相關片段至修復版本中,令影片更加完整。
 
源自錄影帶的影像,不但畫面解析度較低,雜訊亦多。最大的問題是影像顏色與菲林影片的色彩不同,因此修復的首要任務是盡量令兩者色調一致,以免過場時差別太大。此外,影像來源是錄自電視節目的影帶,影音資料經過多次格式轉換及壓縮後已大量流失,畫質與菲林影片相比差距甚遠。我們須利用數碼技術為影像增線,盡量提高其解析度,以配合已修復的菲林影片版本。其他工序包括去除錄影帶影像雜訊,減少俗稱「飛針」及「色斑」的情況,並調整影帶的音質及音量等。
 
錄影帶的原影像(左)、經調色及去除雜訊後的數碼影像(右)
錄影帶的原影像(左)、經調色及去除雜訊後的數碼影像(右)

《瘋劫》(1979)

瘋劫藍光碟再版
《瘋劫》(1979)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許鞍華導演進軍影壇的首作。由於我們收藏的彩色醋酸翻底片欠缺片頭和結尾部分,聲片亦已散佚,在修復工作開始前,我們要預備其他原材料補足缺失,當中包括一盒VHS錄影帶作為聲音檔案的主要來源,以及補足了片頭和結尾畫面缺失部分的一盒Betacam SP 錄影帶。
 

影像修復

 
這套翻底片的整體狀況不算太差,儘管部分菲林已變壞和破損,令畫面出現褪色、晃動、抖動、霉漬、刮痕和斑點。畫面嚴重晃動和發霉的部分,須以人手借助數碼技術逐格仔細修復。另一項工作則是有字幕的畫面的抖動情況,其中幾個比較陰暗的場面,修復人員決定保留原有畫面的抖動,好讓這些部分與其他有字幕的畫面比較一致,令字幕看起來較為穩定。由於這些場面比較陰暗,觀眾不易察覺畫面的抖動。


影像調色前(左)、後(右)
影像調色前(左)、後(右)

聲畫同步與聲音修復

 
修復版的聲音源自一盒單聲軌錄影帶。由於VHS錄影帶與菲林影片的格數規格不同,前者每秒25格,後者每秒24格,錄影帶的聲音檔須轉換成每秒24格,再套進畫面。即使如此,部分聲畫仍會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因此進行聲畫同步時,必須配合演員口型作出微調,確保每一句對白放回原位,聲效與畫面完全同步。聲音工程師更從Betacam SP錄影帶中抽取兩個字的聲軌,以填補VHS錄影帶欠缺的聲音。
 
聲軌修復前(左)、後(右)
聲軌修復前(左)、後(右)

單聲軌錄影帶的聲音質素也未如理想。除去雜音後,由於缺乏高頻諧音,我們必須調整頻率。完成聲音修復後,聲軌須於杜比立體聲錄音室重錄一次,以切合現今電影院的標準。

《蝶影紅梨記》(1959)修復特輯

《蝶影紅梨記》(1959)修復特輯

穿.越.時代古裝篇 ── 搜集、修復、展示(2017)

穿.越.時代古裝篇 ── 搜集、修復、展示(2017)

《忠烈圖》(1975)修復特輯

《忠烈圖》(1975)修復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