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初电影技术传入中国以来,上海作为最早发展的现代化商业都会,一直是中国电影重镇。香港电影的发展,亦曾得力于大批由上海南来影人的贡献。到了战后,上海继续在内地电影业发挥重要角色。1949年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逐步发展成内地重要电影基地之一。此后七十多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均获颁不少奖项,并赢得广泛回响。
是次放映节目是从上海电影制片厂历年芸芸出品中,撷选出四部来自不同年代,题材与风格各异的文学改编电影。年代较早的《阿诗玛》(1964),是中国首部大型彩色阔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意义非凡。演而优则导的刘琼,通过大量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将云南彝族撒尼人的同名敍事长诗,改编成反抗压逼的爱情悲剧,连场精彩的民族歌舞场面,教人目不暇给。到了八十年代,资深导演谢晋执导的《牧马人》(1982),将著名作家张贤亮的伤痕文学《灵与肉》搬上银幕,以灵活的电影语言与镜头,细腻描绘知识份子下放西北草原后的心路历程,展现出纯朴无私的家国情怀,感动人心。
《青春万岁》(1983)改编自当代作家王蒙早期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五十年代初期为背景,聚焦一群北京中学毕业班女生的校园生活,女导演黄蜀芹以女性的敏感笔触,勾勒少女在新旧时代交替下的成长心事,有笑有泪。同为女性导演的作品,史蜀君执导的《庭院深深》(上、下集)(1989)搬演当时深受内地读者欢迎、著名作家琼瑶的名作,透过现在与过去时空交错的敍事手法,刻画出年轻人如何挣脱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追求个性与恋爱自由。
这是继2021年「上海典藏文学电影巡礼」后,香港电影资料馆再次与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资料馆合办的节目,在此衷心感谢两大机构的鼎力支持,并提供放映物料及相关剧照,促成是次放映,让观众欣赏来自上海的电影如何以影像演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