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片大全第五卷(1960-1964)

序言

余慕雲 
 
《香港影片大全》第五卷,記載了1960年至64年香港出產的國、粵語片資料。由於影片數量太多,限於篇幅,資料的刊載形式跟第四卷相若,比前三卷是精簡了。
 
本卷的資料來源,主要是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的數以百計這個時期的港產片拷貝、錄影帶、戲橋、特刊,超過十種香港出版的電影雜誌,以及幾十種香港、廣州、澳門、星馬等地出版的報紙,從中搜集有關港產片的資料,加以整理而成。
 
1960至64年和五十年代末,同樣是香港電影史上的繁榮期,它的繁榮首先表現在高產量上。這個時期的港產片數量(包括粵、國、潮、廈、紀錄片)接近1,500部,其中粵語片接近1,000部(1961年粵語片產量超過200部,是粵語片產量最高的一年),國語片超過220部,平均年產量約250部。1960年年產量超過270部,是香港電影史上年產量最高的一年。
 
為甚麼這個時期的港產片產量最高呢?主要原因是當年香港院線多(粵語片四條,國語片三條),當時每片的影期一般是七天,即是一條院線每年大約放映52部電影,由於院線的供求關係,所以當年的產量如此高。
 
1960至64年港產片不獨產量高,而且佳作如林。在此期間出產的港產片,於亞洲電影節(以下簡稱亞展)中屢獲殊榮,《後門》(1960)獲第七屆(1960)最佳影片獎,《花團錦簇》(1963)獲第十屆(1963)最佳喜劇金禾獎,於第十一屆(1964)得獎的有《萬花迎春》(1964)獲最佳歌曲獎、《山歌戀》獲最佳音樂獎、《黑森林》獲最佳舞蹈設計特別獎,《今日香港》(1961)則獲第八屆(1961)最佳紀錄片金禾獎。
 
這期間的港產片於台灣金馬獎中亦收穫甚豐,《星星‧月亮‧太陽》(1961)獲第一屆(1962)最佳劇情片獎,《諜海四壯士》(1963)獲第三屆(1965)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千嬌百媚》(1961)獲第一屆(1962)最佳音樂獎。
 
1960至64年間,香港影人在亞展中獲影后榮銜的,先後有第七屆(1960)的尤敏(《家有喜事》,1959)、第八屆(1961)和第九屆(1962)的林黛(《千嬌百媚》、《不了情》,1961)、第十一屆的凌波(《花木蘭》,1964)。獲最佳導演獎的有第七屆的王天林(《家有喜事》)。
 
這期間的香港影人在台灣金馬獎中獲影帝榮銜的有第一屆的王引(《手槍》,1961),獲影后榮銜的有第二屆(1963)的樂蒂(《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第三屆的李麗華(《新啼笑姻緣》,1964),獲最佳導演獎的有第一屆的陶秦(《千嬌百媚》),第二屆的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上述年間的港產片,被中國著名影評人杜雲之和黃仁評為中國一百部名片之一的有《一萬四千個證人》(1962)、《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深宮怨》(1964)、《一毛錢》(1964)、《情人石》(1964)(以上由杜雲之所評),還有《街童》(1960)、《女人與小偷》(1963)、《故都春夢》(1964,港名《新啼笑姻緣》)(以上由黃仁所評)。在舊金山國際電影展中得到好評的有《苦兒流浪記》(1960)和《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在威尼斯影展中得到好評的有《愛的教育》(1961),在康城影展中得到好評的有《武則天》(1963)。
 
1960至64年間,除了上述的港產名片外,還有粵語倫理片《可憐天下父母心》(1960)、《火窟幽蘭》(1961),寫實片《一樓十四伙》(1964),社會教育片《人海孤鴻》(1960),粵劇戲曲片《鳳閣恩仇未了情》(1962)、《雷鳴金鼓戰笳聲》(1963),武俠片《如來神掌》(1964),金庸武俠片《倚天屠龍記》(1963),喜劇片《難兄難弟》(1960)、《追妻記》(1961)、《七十二家房客》(1963),古裝片《蘇小小》(1962),民初片《瘋婦》(1964)等等。
 
國語片則有喜劇片《南北和》(1961),改編自《聊齋》的《倩女幽魂》(1960),悲劇片《不了情》(1961),喜劇片《樑上君子》(1963),歌舞片《野玫瑰之戀》(1960),文藝片《故園春夢》(1964)等等。
 
1960至64年間港產賣座冠軍片有《千嬌百媚》(1961),並為港產第一部國語闊銀幕影片;《大富之家》(1963),為港產第一部粵語闊銀幕影片;武俠片《仙鶴神針》(1961),當年的收入破了十年來香港公映的中西影片票房紀錄。1964年鳳凰公司出品的《金鷹》則是香港第一部票房收入超過一百萬港元的港產片。而上述期限出產的港產片,在台灣得到賣座冠軍的有《千嬌百媚》(1961),《楊貴妃》(1962),《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香港出產了首部客家語片《風雨亭》;1960至64年香港還有出產潮語片和廈語片,由於港產潮、廈語片,絕大部份沒有在香港公映,出產這些影片的公司,今天已經不存在,有關工作人員亦已絕大部份不在香港,甚至不在人世,因此今天很難搜集到這些影片的詳細資料。資料館仍在多方搜集中,為免掛萬漏一,殘缺不全,故此在本卷中暫不記載,留待以後時機成熟時出版專刊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