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存與啟迪二 — 香港早期聲影遺珍

簡介

戰前求存與戰後復原之動力

抗戰復員屆七十個年頭的當下,兩岸四地都以不同形式的紀念會和活動去反思歷史和民族、戰爭的殘酷等問題。七、八十年前,香港人如何摸着石過河地由逃難、一樓十數伙、揼石仔、耕種,到開發貿易、工業、娛樂業,慢慢由小漁村變大都會?七十多年前被電影膠卷紀錄下的光影故事、社會面貌,正好作為了解大戰前後香港這片被認為地理獨特的所謂「福地」,如何適應戰前和戰後的政經環境的重要文獻。

認識歷史有助展望將來,看早期電影,亦必然有所啟迪。明年一月起,香港電影資料館繼續選映六部由三藩市搜羅返港、極度珍貴的 三、四十年代香港電影。

最早的一部《銷魂大姐》(1938)亦即是主演者最年輕的一部,由年方十七的南國影后陳雲裳主演,配上公子哥兒鄺山笑和負心漢黃楚山,加上為調度而設計的場景,可觀性很高。雖然前段仿效西片處境喜劇的手法和後段急轉直下變悲情的處理有些格格不入,亦不失為認真細緻的嘗試。

黃岱導演的《鍾馗捉鬼》(1939)是一段不中不西、又鬼又怪的奇幻夢境之旅,可算是早期的 cult 片,結合了大人和小孩都愛看的「小人書」中的地府、鬼仔和英雄救美故事。影片製作簡陋,劇情有點費解,但當中的奇趣、炒雜和無厘頭,不就是我們港式喜劇的血緣嗎?

再下來的《情燄》(1946)是莫康時導演、大華公司以「香港小姐李蘭」作招徠的「追女仔」愛情喜劇。兩生吳楚帆和李清,配兩旦李蘭和鄭孟霞,再加少許艷情和幾段戲中戲,是戰後第二部開拍的大製作(首部為黃岱導演的《郎歸晚》)。

李鐵導演的《何處是儂家》(1947)由張瑛、小燕飛主演,寫小教員愛上歌女而遭叔父和母親阻撓,最後歌女為籌措愛人醫藥費用而犧牲自己的終身幸福,是導演拿手的倫理愛情悲劇,批判世俗眼光如何窒礙男女自由戀愛,為被歧視的歌女戲子平反。

胡鵬導演、秦劍編劇的《烽火漁村》(1948)則是漁村的蟻民被霸氣業主壓迫和陷害繼而反抗的寫實作品。劇情牽涉到三個家庭的多個角色的交滙,足顯導演大膽駕馭能力之強。

《瘋狂月老》(1948)由盧敦自導自演,改編自怡紅生的《成報》連 載通俗小說,盧敦演活敲詐勒索、騙財騙色的大老千,是繼去年放映的《南島相思曲》(1947)之後又一部有南洋元素的電影。三男三女錯綜關係亦反映戰後社會的光怪陸離和愛情的脆弱。

六部電影無論片種類型、導演手法、劇本的情節鋪排、電影語言的開發、演員的詮釋上,都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足見本土電影在戰前戰後的創作動力。對期待欣賞三、四十年代老電影的研究者和廣大觀眾,是難得的好材料,保證不會失望。

如去年一樣,將特邀數位研究學者再針對各片作進一步的分析、考據和解讀,希望能掀起另一股研究港片歷史的熱情!藉此機會特別鳴謝多位應邀學者:羅卡先生、黃愛玲女士、游靜博士和黃淑嫻博士。

這批珍貴的硝酸片,由方創傑先生捐贈,經資料館搜集組由美國三藩市的倉庫運返香港,再由修復組主理清潔、掃描、試片的工程,至今十多部電影的數碼拷貝已以2K掃描方式完成了。由於年代久遠和菲林狀況不佳,影片的修補和掃描需時。期待下一年再有多一批1949年或以前的香港電影重見天日!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電影放映

放映時間表

座談會

票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