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傳奇夢工場

簡介

邵逸夫(1907-2014),行內稱「六叔」,他創建的影視王國跨越半世紀,單算香港片廠生產的電影便超過800部。1957年邵逸夫看準了香港電影工業的發展前景,壯志滿懷地由南洋來港,銳意開拓他的夢工場,一手建立了規模宏大的邵氏影城,不惜工本,製作綜藝體闊銀幕彩色電影,逐步帶動香港華語電影工業的起飛。邵氏兄弟(香港)公司由人材吸納、片廠制度、技術引進、創作方針、發行推廣、宣傳策略、演員培訓,可謂一條龍式鋪排妥當。

邵氏家族的醉翁、邨人、仁枚和逸夫四兄弟,自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以來,開疆闢建土投身電影事業,更有意越洋到星馬一帶拓展新市場。1934年邵醉翁在香港成立「天一港廠」,兩年後易名為南洋公司繼續攝製電影供應東南亞市場。邵仁枚和逸夫兩兄弟於二十年代中期往新加坡發展,很快便成立了海星公司,亦即1937年成立的邵氏兄弟前身。及至六十年代,邵氏王國已成為東南亞龐大的娛樂王國,旗下業務計有遊藝場、舞廳和遍佈東南亞的130多間戲院。

邵逸夫很早便有意把華語電影推到國際,由李翰祥的古裝巨構《江山美人》(1959) 、《倩女幽魂》(1960)、《楊貴妃》(1962)開始,便參加亞洲影展及康城影展等,亦不斷網羅中港、日本、台灣、韓國的幕前幕後精英,或合拍或延聘,令邵氏六十年代的發展非常壯觀,與當時的國際電懋公司競爭劇烈。壓陣導演計有李翰祥、岳楓、陶秦、羅臻、張徹、羅維等。1961年更成立「南國實驗劇團」,開始大量培訓演員,培育了一批具質素的新星,包括王羽、狄龍、姜大衛、羅烈、鄭佩佩、李菁、岳華、陳鴻烈、秦萍、方盈、于倩、金霏、李麗麗等。

這次回顧展集中邵逸夫在香港的開拓期:始於1955年他與日本大映合拍的《楊貴妃》(溝口健二導演),終於邵逸夫慢慢轉移到廣播電視發展的七十年代中。六組選片分別為「古裝巨構」、「青春粵片」、「文藝小品」、「豪華歌舞」、「俠義江湖」、「類型開拓」。選片角度嘗試以邵逸夫的市場觸覺和片廠創業視野出發,涉獵他在港開荒頭廿年的監製嘗試,看邵老闆的一些重大決策如何影響創作取向和類型潮流的走勢。例如他在星馬的經驗讓他認定製作華麗而富東方色彩的古裝片最有市場,其次是載歌載舞和富青春活力的繽紛大製作、富現代感的愛情小品、以至順應潮流的武俠動作片。

三個講座皆以「夢工場」為起點,旨在拉闊審視片廠制與邵逸夫的商業考慮對創作方向的影響,其次是精選一些歌舞片中的曲藝創作,重溫一些流行曲在電影發揮的作用。

特別鳴謝天映娛樂有限公司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電影放映

放映時間表

座談會

票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