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光影50年──香港電影的製片與發行業展覽》(1947-1997)特刊
序
香港電影資料館先後在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六年舉辦了「香港早期電影軌跡(1896-1950)」展覽和「六十年代粵語片紅星」展覽。承接過往兩年的經驗和成果,今年資料館繼續籌辦另一個大型電影圖片及文物展。展覽的範圍伸延至近代的電影製作,而重點則集中討論近五十年間的電影製片與發行業。
這次展覽劃分為六部分:
- (一)香港電影製片廠;
- (二)香港電影製片公司;
- (三)合拍片;
- (四)本土市場;
- (五)海外市場;
- (六)外景拍攝。
這六個部分都是通過文字資料和劇照來勾劃五十年來香港電影製片和發行業的種種。
本展覽的另一重點是展出珍貴的電影文物,如難得一見的電影合約、電影雜誌創刊號、電影獎座、戲服、道具等。巨星、名導演和經典電影的專櫃就展出了李小龍、關德興、成龍、李翰祥和《李後主》的珍貴照片和物件。
在展場中還有一個放映室,放映兩齣由電影資料館製作的錄像節目:《片場巡禮》和《發行業翹楚訪問特輯》,分別介紹三間電影製片場和訪問多位重要的電影發行人。
在特刊裡,我們盡量保存展覽的面貌,但限於篇幅,我們只能從數百件展品中選刊部分的精華。為豐富這本特刊的內容,我們邀請了數位學者專家,就展覽的幾個範圍撰文深入討論。
史文鴻先生的《香港粵語片中「社會現實」的營造》分析香港電影中不同層次的「現實」,把一些簡化的觀念如「廠景製作=虛構,實景拍攝=現實」等作出較深入的探索。除一般對「新浪潮」電影美學上的爭論之外,卓伯棠先生的《新浪潮在創作、製作和發行等方面對香港電影的影響》,補充了美學以外,發行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時裝設計師鄧達智先生的《從余麗珍開始》,從個人的回憶中追溯電影戲服對於生活、潮流所帶來的影響,為我們今次展出的戲服,增添了一份時代的意義。
這次展覽和特刊的製作得到各方面朋友的支持,我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香港電影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