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四:王天林
前言
愛看香港電影的年輕人,大抵都會對杜琪峯《黑社會》(2005)裡那位甚有份量的鄧伯印象深刻;在社團兩代權力轉移你死我活的角力中,他不動如山:「枝(龍頭)棍有成百年(歷史),幾十個辦事人經過手,冇咗,成個字頭都冇晒面。」他,就是王天林。
王天林1928年生於上海,小學畢業後隨叔父王鵬翼來港,升讀初中,唸了不及一個學期就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返回內地逃難,從桂林徒步輾轉走到貴陽。王鵬翼是電影界前輩,天林叔因著他的關係,踏入了電影圈,第一份工作是在貴陽大戲院當帶位員。「還記得那時八大公司有部叫《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1944)的戲最威風……戲院生意十分好……我還要站在入口處拿著刺刀來維持秩序,真嚇人!」說起少年時的種種,天林叔道來娓娓動聽,猶如說著他人的故事,落在我們耳裡,都變成了傳奇。
戰後,天林叔再次踏足香江,從沖印、錄音、場記、副導演到導演,從粵語片、潮、廈語片到國語片,從神怪武俠、歌唱、輕喜劇到文藝,從大銀幕到小熒幕,他見證了大半個世紀香港電影甚至電視廣播的種種變化。1997年,香港電影資料館第一次為天林叔做口述歷史訪問,從他的出身、家庭、逃難等戰前經歷談起,以至他如何踏進電影圈,其後又轉投新興的電視廣播行業,相當全面地勾勒了他生平事業上的重要發展。2001年,為了籌辦國泰電影回顧展和出版《國泰故事》一書,我們再次登門造訪,是次訪談主要圍繞著他在電懋/國泰那段時期的經歷。五、六十年代,他是電懋三大導演之一,其他兩位是易文和唐煌;直到今天,大家還對他的《家有喜事》(1959)、《野玫瑰之戀》(1960)和《南北和》系列(1961-64)等電懋經典津津樂道。去年11月,我們再訪天林叔,這回他集中憶述電視時期的經歷;即使不是標準電視迷,大抵也哼得出幾句仙杜拉主唱的《啼笑因緣》電視劇主題曲吧。這本以天林叔的口述歷史材料為主的書,就是從這三次訪談中整理出有關的內容。
林德祿、林嶺東和杜琪峯,都曾當過天林叔無線時期的副導演,他們迄今仍尊稱他為師傅;兒子王晶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踏入了電影圈,並且為父親編寫過電視劇。其後,徒弟和兒子都各自在香港電影裡發展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的訪談見證了本地影圈裡的承傳故事。
在1975年和1986至89年間,天林叔為《香港電視》撰寫專欄,我們選輯了其中75篇文章,大都是天林叔以過來人身份,憶述戰後香港影壇的種種,難能可貴而讀來又饒有趣味。此外,羅卡先生的〈解讀王天林──言象、人象、事象〉一文,以本書中的口述歷史材料為主,輔以個人的觀察與思考,勾勒出王天林在香港電影裡的位置,可視為本書的導讀。曾在無線電線與王天林共事的劉天賜先生,以行內人談行內事,扼要地闡述了天林叔對長篇電視武俠劇集的開創性貢獻。
感謝每一位為這本書提供過協助的朋友,特別感謝天林叔,對我們貪得無厭的提問知無不言,令到訪談溫煦豐盛。
黃愛玲、盛安琪
2007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