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片大全第六卷(1965-1969)

序言

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出版的書籍中,當數《香港影片大全》最有「分量」。這個系列的書每本都斤兩十足,沉甸甸的像一塊大磚頭。假如我們將香港電影的基礎研究比作一間屋,它們便是那堅固扎實的基石。看到同事們在搜集資料和編寫內容時的細心執著,便不期然會想起三隻小豬的故事。在整個社會普遍吹著浮誇風的當下,資料館的同事友好,卻樂於做一隻老實的小豬,一磚一石地蓋著牠那間卑微素樸的小屋。
 
《香港影片大全》的基礎,是首先由已故的余慕雲先生建立起來的,過程中當然少不了其他資料館同事的密切配合。從第一到第六卷,原則上每一部在《大全》上有記錄的影片,我們都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檔案,有些厚疊疊的內容豐富多采,也有不少只單薄的三兩張影印本。這些檔案裡面一般都包括了報紙上刊登的首映廣告、電影故事和影評剪報、當年的戲橋和特刊、電影雜誌上的花絮和報道……,總之凡是能夠提供任何線索的,我們都盡量搜集,每一卷《大全》的搜集整理過程,往往會花上一至兩年的時間。從構思《大全》的第一天開始,我們都希望這批檔案,能夠與館外的研究者分享,可惜現在仍礙於版權條例的灰色地帶,暫未能向公眾開放,此乃憾事。
 
言歸正傳,研究組整理好了這些原始資料後(當然也包括錄影帶),便會整批轉移給編輯組,再由他們分批發給作者撰寫影片簡介。別小看每一部影片那短短的百來二百字,它們都是經過同事友好反覆推敲多番求證而最後定稿的。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免不了會出錯,有時候細心的讀者會來信指正,同事們都會一一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修正網上的檢索資料,另一方面也好為將來有機會再版時作出修訂。自1997年迄今為止,我們只出版了六卷,才剛為六十年代的香港影業劃上句號。與此同時,七十年代電影的資料搜集和整理已接近尾聲,即將展開七十年代的編寫工作,而八十年代的資料搜集大行動又快將開鑼了。《香港影片大全》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我們只能按部就班,在人手資源短絀的情況下,寧取慢工出細貨,而不願意草率行事。
 
在整理的過程中,不同的年代會浮現不同的問題。例如,自五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香港電影除了國、粵語電影外,還製作了不少潮、廈語電影,但由於絕大部分都沒有在本地公映,我們能夠找得到的資料有限,因此自第五卷開始,我們就決定暫時從缺。今年年初,幸得新加坡國立大學容世誠教授的推介,我們情商得彼邦的蘇章愷先生,為資料館有系統地翻閱《星洲日報》、《星暹日報》等當地報章以及其他雜誌刊物,以填補我們在潮、廈語片資料上的缺漏,希望將來可出版一本專冊。又如,踏入六十年代中後期,香港與台灣在電影製作上的關係越來越密切,舉一個例子,李翰祥本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重臣,一齣《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演得街知巷聞,將台北變成了「狂人城」,但他於1963年帶了大批香港台前幕後的人才赴台另起爐灶,得國泰和聯邦兩間公司的支持,自組國聯影業有限公司,不但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台灣影業的生態,也調整了香港影業的面貌。為了反映這種千絲萬縷的港台關係,我們將國聯的出品也涵蓋在兩卷《大全》之內。此外,一些台灣的獨立製片公司開始在香港作商業登記,以香港公司的名義進口菲林,減低成本,因此之故,香港與台灣在電影製作上的關係更形複雜。
 
凡此種種,多不勝舉,謹以本卷《香港影片大全》向去年逝世的余慕雲先生致敬。
 
黃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