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1942-1949)

序言

資料館的研究組去年完成出版《香港影片大全》卷一之後,便立即開展卷二的工作。

《大全》卷二記載的是四十年代(四二至四九年)香港出品的電影片目和有關的基本資料,包括出產年份、出品公司、主要製作人員、公映日期、故事概要、劇照及影評等。

首先得說明,由於第一卷是記載香港戰前(即淪陷前)的所有片目,所以四十年代初(四〇至四一年間)出品的電影已載於《大全》第一卷中。

香港在淪陷期間(四一年聖誕節後至四五年八月光復前),並沒有出產過電影(除了日本人在香港拍攝的唯一的故事片《香港攻略戰》* 和極少的新聞紀錄片)。光復後一年多,香港電影製片事業才正式復甦。到四六年十二月才再有本土出品的電影公映。因此,《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記載的主要是四六至四九年間出品的片目。

按我們編寫《大全》的體例,所有影片的出品年份皆以公映日期為準,因此戰前拍攝、戰後才公映的影片,也會列入第二卷片目內,是以四二至四五年皆有公映片目,此類影片合共十二部。

編寫《香港影片大全》卷二的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是搜集所有曾經編印的四十年代港產片片目資料,包括刊於第十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刊內的〈四十年代香港粵語片片目〉、記載在第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特刊內的〈四十年代香港國語片片目〉和我歷年來搜集和整理的〈四十年代香港出品的粵語片和國語片片目〉,經過整理校對後,按年份編成一個較完整的片目草稿。

然後我和助手們先到香港石塘咀圖書館去查閱香港出版的工商日報、工商晚報、天光報,搜集有關四十年代香港出品的電影原始資料(包括報章廣告、攝製花絮、主要工作人員的介紹、影評及照片等)。非常高興得到南華早報的協助,讓我們到廠房去翻閱原來一箱箱封好的華僑日報及華僑晚報。隨後我們又到成報、大公報等報社翻查資料;再到香港大學圖書館翻閱星島日報及華商報;繼而又到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去翻看廣州出版的中山日報、建國日報、廣州聯合報、粵江日報、粵江晚報、良友報、大光報等,搜集有關四十年代香港電影在廣州公映時的一切資料。

除了報章,我們查閱的雜誌亦不少,計有《電影論壇》、《大觀畫報》、《伶星》、綜合性雜誌如《良友》等,亦參考電影著述如《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史話》、《吳楚帆自傳》等,從中搜集有關四十年代出版的電影資料。

四十年代港片大多失佚,我們搜集到的影片拷貝只有十部,同期電影的特刊則覓得一百一十八部,戲橋亦有二十一張,這些資料都詳細記錄在片目編訂表內,再交由編輯部去撮寫和翻譯。

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大全》第二卷的影片資料過程中,我們發覺光復後的製片事業復甦得很快,產量由第一年(四七年)約九十部,第二年(四八年)的一百四十三部,升到第三年(四九年)的一百七十九部,實在發展得非常迅速。

光復後香港電影第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國語片明顯增多了,共出品了六十五部,較戰前國語片的總產量二十部多出幾倍,這主要是來自上海的電影工作者的功勞,開創國語片潮的主要功臣包括張善琨、李祖永、蔣伯英等。

不過,四十年代仍是以粵語片產量佔多,「批判現實主義」的寫實電影是這時期的主流,此等名作包括《復員淚》(四七)、《此恨綿綿無絕期》(四八)、《有冤無路訴》(四九)等。這時期同類的佳作還有《鐵膽》(四七)、《月圓人未圓》(四七)、《烽火漁村》(四八)、《幾度春風》(四八)、《迫虎跳牆》(四九)、《斷腸花》(四九)、《碧海恩仇》(四九)等;同期出品的著名國語寫實片包括《蘆花翻白燕子飛》(四六)、《三女性》(四七)、《條條大路》(四八)等。

四十年代香港電影的寫實潮流,主要是受了中國出產的賣座寫實電影影響,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四七)及《萬家燈火》(四八)等。

《大全》第二卷資料搜集和整理工作,雖然沒有第一卷那麼艱辛,可是仍然非常困難,因為有關的基本資料和參考資料實在不多,極大部份仍須從廣告及零星的影訊、影評中歸納整理出來,因此並不算完整,希望今後能發現更完整的資料,作補充和更正。

籌備《大全》卷二的過程中,得中國電影資料館朱天緯女士的幫忙,在北京尋回二十多部電影的劇照和本事,至為難得。我在此謹向朱女士及曾參與研究工作的周荔嬈小姐、阮紫瑩小姐、盛安琪小姐、楊可欣小姐和梁渭能先生等致以衷心感謝。

余慕雲
研究組策劃

*編者按:《香港攻略戰》乃大日本映畫株式會社出品的日語戰事片,是香港在淪陷期間唯一的電影製作。該片由田中重雄導演,參演者主要為日本演員,一些香港影人亦有參與攝製。由於該片非香港出品,故未被收錄在本影片大全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