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楓經歷三⼗年代左翼電影觀洗禮,嫻熟批判寫實。家國巨變之際,於這特殊的南⽅島城,不⾒天⽇的精密廠景裏,多部佳構刻錄對歷史和未來的觀念感受,達致戰後電影藝術的⾼峰。
岳楓長期留港後作品中⾒⼀「家庭電影」的脈絡。⼩⺠被政治和戰爭摧殘後暫得喘息,期望安⾝立命,⾎脈傳承。《花街》(1950)尚有以國為本的渴望,《雨過天青》(1959)和《為誰辛苦為誰忙》(1963)等則舐犢之念與殖⺠地城市⽂化並存。
從上海時期的袁美雲、陳燕燕、李麗華到香港的⽩光、林黛、樂蒂等,岳楓都拍出她們的代表作。他的女性⼈物多慧黠,當愛情和倫理衝突時,尤為精繪情理的思量,也是她們如花綻放的時刻。
岳楓的黃梅調電影改編最著名的⺠間傳奇,可⾒⼀位優秀片廠導演的置景和影像理念。《⽩蛇傳》(1962)往⽇本攝製特技,《花⽊蘭》(1964)具戰爭場⾯,《寶蓮燈》和《⽩》片更加入多場武打。原本故事細緻艷情的《⻄廂記》(1965)和《三笑》(1969),岳楓導來風格卻出奇地清麗平實。
新派武俠片來勢洶洶,享譽幾⼗年的⽂藝劇情片導演,創作立場和功⼒⾯對挑戰。《燕⼦盜》(1961)是改良武打的先⾏者,《龍虎溝》(1967)則已是導演忐忑⼼緒的紀錄,借⼈物⼼障,澆胸中塊壘。拍畢《惡虎村》(1974)告別邵⽒,在外再拍三部功夫片。其實,岳楓少年習拳,入⾏時做過武俠片替⾝和演員。
本節⽬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的權利。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