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映

梨影交融

三十年代電影有聲技術傳入中國,電影監製邵醉翁看到市場潛力,與梨園其中一位改革者薛覺先合作,把覺先聲劇團的西式時裝戲寶《白金龍》(1933)搬上銀幕,成為最早的粵語有聲片之一,影片賣座空前,風行省港星馬各地。在商言商的電影人紛紛邀請梨園中人合作,而梨園中人亦樂於借助電影推廣粵劇及作改革嘗試,把不少粵劇元素帶進電影,為後來的粵語歌唱片、粵劇片奠下基礎。

奇幻先鋒

電影的娛樂性與藝術性常被理解為衝突的兩面,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甚為流行的各類神怪片,被視為敗懷風氣、誤人迷信的低劣題材,但當中其實也有些反迷信、導人向善和勵志的創意佳作,運用攝影及沖印技術突破現實限制,帶領觀走進電影獨有的奇幻世界,為後來者示範電影裡各種天馬行空的可能性。

通俗文學

文學改編一直是電影創作一個主流形式,受到新文化運動影響,改編電影主要取材自嚴肅的經典巨著,如曹雪芹《紅樓夢》、易蔔生《玩偶之家》等,後來隨著娛樂需求增加,沒有深奧大道理、通俗易明的作品更受歡迎。在早期的文學界有幾位作家,以生活化的筆觸、富娛樂性的情節吸引無數讀者,四出改編自他們作品的電影有幸被保存下來,其中兩位更參與了電影編劇的工作。

回應國防

自九一八事變起,全國抗日情緒高漲,文藝界發起國防文藝運動,國防文學、國防戲劇、國防音樂紛紛出現,電影界亦成立電影救國會,攝制大量國防電影。香港影人亦踴躍響應,於國防電影運動期間出產的國防片,甚至比內地多出約三倍,而香港遠離內地政治中心,華洋雜處的多元環境,亦使香港的國防片多了一份作者的個人表達。

左翼美學

「左翼」原指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坐在議會左側的議員,他們反對專制、支持平等,漸漸與坐在右邊的教會代表、貴族階級等保守勢力形成對立,令後來廣義的「左翼」包括反資本反剝削,提倡平等自由等意識形態。三、四十年代的知識份子多受西方思潮影響,在新舊文化衝擊之下,積極透過電影畫面的逼真性,揭露社會的不公、權貴的醜惡,歌頌勞動階層的貢獻,成為左翼電影的起源。

女權意識

「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在今天普遍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其實在三、四十年代兩女共侍一夫的情況還是很普遍,可見爭取男女平等是一條十分漫長的道路。自五四運動起,女權意識開始走到幕前,不單文學上有女性主義的書寫,在電影裡亦有不少故事表達著對封建男性價值觀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