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映

導演首作.另覓蹊徑

大師級導演,往往不期然在作品流露「心中的一團火」,莫論是寇比力克對人性懦弱面和慾念帶批判的審視,還是卡薩維蒂透過手提影機的即興實驗,都是開闊視野和有話要說之作。奇斯洛夫斯基對社會問題沉着又細密的解構,和荷索不妥協的絕地激狂互異;和丹尼斯谷巴的浪蕩激情又截然不同。

當然,看首作的另種心態是渴望尋索某某大師的創作源頭,確是非常誘人的一個旅程。從中可發掘到不同年代、種族、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角力、平衡或妥協,好比坐上遨遊萬里的火車,穿洲越嶺,然後發現某些和自己身處的世界可生共鳴之處,就更雀躍和興奮。

九位大師的九部首作,起步點不一,橫跨五十到八十年代。由五十年代寇比力克對戰爭荒謬性之反思,和卡薩維蒂所展現大都會盛世裝潢下年輕人的頹廢和狂妄;到六十年代荷索所寫的二戰士兵,已不再一面倒的反戰,而回歸個人的心靈。戰後新一代如波蘭斯基,電影鏡頭在一只小遊艇內轉彎抹角,卻令細小的空間泛濫着階級和情慾的角力;至於丹尼斯谷巴《迷幻車手》(1969)那離經叛道的憤世,已達義無反顧之境。

七十年代我們選擇了兩位鏡頭冷峻的大師安哲羅普洛斯和奇斯洛夫斯基,他們分別以奇情和寫實兩種手法來展現某希臘小村落和某波蘭小城的人文景觀。到八十年代,各國電影業都蓬勃和力求創新,英國導演曉治.赫德遜以赤子之心重現1924 年一場為信念而完成的奧運賽跑,像《烈火戰車》(1981)這種說故事的氣派,遠遠超越以一個國家作本位的議題。這系列壓軸的一部,是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的首作《黃土地》(1984),文革動盪後新一代導演以嶄新的美學語言再出發的嘗試。

九部電影涉獵中西、歐美不同文化底蘊和愛恨情仇,部部擲地有聲,處處有議題要和你探討。每位導演努力尋求突破,對電影的熱情遠遠超越一份職業或一種對榮耀的追求。他們另闢蹊徑,膽識過人,亦明白電影作為尋找生命真諦的龐大力量。

本節目將與UA CineHub 合作, 其中五部電影會安排於六至十一月在尖沙咀UAiSQUARE 及旺角UA Cine Moko 放映,敬請密切留意映期。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香港電影資料館策劃
UA CineHub協辦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