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存與啟迪 — 香港早期聲影遺珍

簡介

極度珍貴的⼀批三、四⼗年代香港電影,已於2012年順利由美國三藩市搜羅返港。經過第⼀階段的整理、修補和2K數碼掃描後,選取了盧敦導演的《天上⼈間》(1941)作數碼修復。為隆重其事,現定於三⽉⾄五⽉來⼀次盛⼤放映,除資料館外,更會安排在香港⽂化中⼼露天廣場作兩場免費⼾外放映。

在要求反思歷史和尋求年代使命的⼀刻,從光影紀錄中去領略三、四⼗年代香港經歷的⽔深火熱,各式⺠間的焦慮、抗戰的激情、家國與愛情的⾓⼒,似乎⼜有另⼀重誘發深思的價值。選映的八部作品,除了《女性之光》(1937)和《太平洋上的風雲》(1938)在2014年初的「早期香港電影遊蹤」公映過外,其餘六部《續⽩⾦龍》(1937)、《⾎⾁長城》(1938)、《天上⼈間》(1941)、《蓬⾨碧⽟》(1942)、《苦鳳鶯憐》(1947)、《南島相思曲》(1947)都是過去數⼗年來從未曝光之作。

這八部瑰寶,補充了很多過去香港影史的空⽩,不論是導技的⽔平和電影美學上的成就,⼜或是影片所反映的時代關懷、⼈⽂景觀、跨國開拓,甚⾄是片種和劇本結構的考慮,都看到傳承的脈絡。侯曜的兩部「國防片」《太平洋上的風雲》和《⾎⾁長城》壯志激昂,充滿保家衛國情操;⾼梨痕的《續⽩⾦龍》和楊⼯良的《苦鳳鶯憐》則是兩位省港澳伶⼈薛覺先和⾺師曾早期的兩棲嘗試,都不約⽽同的⻄片中⽤,把粵劇唱段套入⽂藝和偵探橋段;⾄於盧敦的《天上⼈間》和洪叔雲的《蓬⾨碧⽟》,則分別把抗戰期間的香港各階層⽣活風貌,以地道寫實和浪漫悲情兩種⽅法去作劇情處理。

這批老電影多⽅⾯紀錄了香港影業進程和三、四⼗年代的回憶,為了深化⼤眾對這些電影的認識和理解,節⽬安排上特別為公映的電影找來專責研究學⼈,除帶動研討⽅向,主導專題座談會外,更各別選取了可和這批老電影產⽣化學作⽤的參考作品。研究學⼈包括羅卡、黃愛玲、何思穎、黃淑嫻、游靜、吳君⽟和劉嶔。

香港電影後來建立的很多講故事的技巧、場景的處理和電影類型的發展,都或多或少受到這批早期創作的啟發。

特別鳴謝捐贈這批影片的⽅創傑先⽣,這批珍貴的硝酸片乃七⼗年代他創辦的美國三藩市華宮戲院結業後留落異鄉的寶⾙,能重⾒天⽇,亦幸得他多年來珍重收藏,才得以保存。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電影放映

放映時間表

座談會

票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