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

影以載道──銀都作品回顧

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鳳凰影業公司和新聯影業公司(合稱「長鳳新」)成立於1950至1952年之間,製作過許多文化深度及娛樂趣味並重的作品,在香港電影史裡舉足輕重。1982年長鳳新合併而成「銀都機構有限公司」,致力培育新導演,積極與其他公司合作,是現存極少數從事製作、發行並經營片廠、影院的電影機構。銀都體系(包括銀都機構及其前身的長鳳新)至今製作和出品超過五百部電影,多方面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急劇改變的當代社會中如何展現和調整。

長鳳新早期的骨幹成員大部分是三、四十年代南來香港的上海影人,以及廣東一帶的電影文藝工作者。三間公司製作電影的共通點是題旨健康,導人向善,保持三十年代左翼進步電影的文藝精神,遙遙呼應「文以載道」的中國傳統文學觀。但這裡的「道」已不局限於儒家道統,而是當下做人處世的道理。部分影片(尤其五十年代早期)刻畫富商對小市民的剝削與壓榨、資本主義社會的陰暗面,這種抑商觀念可說是儒家「士農工商」社會階級觀及左翼進步思想的結合。

同時,長鳳新貫徹「背靠祖國,面向海外」的方針,主要觀眾群由本地人擴展到海外華僑,因此傾向選取普遍華人均能產生聯繫的現實處境和倫理人情。家庭倫理片是五、六十年代長鳳新的主要電影類型之一,既擁護儒家家庭觀念(如家庭本位、孝悌之道、團圓文化),又重新詮釋五四運動以來主張的反封建思想,探討新舊文化之間的理想平衡。從親情延伸至朋友、鄰里的人際關係,長鳳新影片經常表達「里仁為美」的道德觀念。另一方面,寫實文藝傳統由長鳳新承傳到銀都,作品刻畫不同年代的大眾生活面貌和社會境況,當中也包含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演變。

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以外,銀都體系亦將不同傳統藝術和風俗納入電影題材。五十年代中葉內地推行戲曲改革,時值長鳳新尋求類型上的突破,製作了多部上海越劇及廣東粵劇等戲曲片,為現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傳統劇種保留珍貴影像。1964年,鳳凰別開生面以草原遊牧文化為題材,遠赴內蒙古實地拍攝《金鷹》,成為首部票房破百萬的香港電影。另外,俠義文學是中國特有的文學類型,發展到當代,武俠題材在文學與電影都佔據重要地位,銀都體系在八十年代與不同新生代導演合作拍攝武俠片,更引領內地開放以來兩地合拍片的風潮。

以1950年長城改組算起,銀都機構已邁向七十五周年,第一屆中華文化節藉此回顧長城、鳳凰、新聯及銀都機構的十六部經典作品,輔以映後談(除《父子情》4K數碼修復版放映),希望觀眾欣賞電影的同時,能夠從中認識不同年代的電影人如何演繹和展現心目中的中華文化。

在此衷心感謝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免費授權放映,並在近月慷慨捐贈影片素材及拷貝。資料館密鑼緊鼓地將部分影片重新數碼化,祈為觀眾帶來更佳的視聽感受。

呈獻: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策劃: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

 香港電影資料館
伙伴機構:
 銀都機構有限公司


「中華文化節」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呈獻、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旨在加強市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以及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和文化自信。首屆「中華文化節」將於六月至九月期間舉行,透過一系列不同形式的表演藝術項目和延伸活動,包括「中國戲曲節」精選劇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文藝組織演出、電影放映、展覽和講座等,讓廣大市民和旅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藉以弘揚中華文化,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市民國民身分認同,為「一國兩制」實踐行穩致遠作出貢獻。詳情可瀏覽「中華文化節」網站 www.ccf.gov.hk

康文署一直積極推廣中國歷史和文化,透過舉辦多元化的節目和活動,讓市民認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想獲得更多資訊,請瀏覽www.lcsd.gov.hk/tc/ccpo/index.html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電影放映

放映時間表

票務及導賞團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