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文弄影-香港電影與文學

舞文弄影-香港電影與文學

節目簡介

文學與電影,屬於兩種不同的媒介,卻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關係。早期香港電影固然善於從戲曲舞台及外國電影取經,但電影人亦從不乏從古今中外的文學著作中吸取創作養分,啟發靈感,並改編拍成電影,當中有的標榜保存原著精髓,也有的推陳出新,拍出時代背景不同的續篇或新篇,擴闊觀眾對文學世界的感知。另一方面,由戰前的侶倫、張吻冰(即望雲),到戰後的易文、張愛玲、阮朗等不同作家,跨界參與電影編劇,為劇本增加了文學色彩。

五、六十年代,是文學改編電影的高峰。無論來自上海或廣東一帶的電影人亦秉承五四精神,積極改編巴金、曹禺、魯迅等名作,傳達反封建的新文化思想。此時小市民的消閒娛樂不多,報章副刊的連載小說是其中之一,題材豐富多樣,包括文藝言情、武俠技擊、風月艷情……受歡迎的小說更被印刷成書,產生俗稱「三毫子小說」的廉紙小說;杜寧、鄭慧、依達等都是憑此成名,作品更被拍成國、粵語片。這些小說借力於電影的遠銷令其銷路更廣,其改編電影亦得以吸納作者的「粉絲」慕名而至,達致書影相輝的效應。

踏入八十年代以後,亦舒、李碧華等下的流行小說,因緊貼香港的時代與潮流變遷而大受歡迎,不少被改編成電影。此外,活躍於劇壇以至擅於跨界創作的作家如杜國威、李敏,亦先後多次親自將劇作改編成電影及參與電影編劇。到了新世紀,隨著互聯網普及,文學載體由實體書變成網上發表,由此衍生出的網絡小說,不論行文或題材都令人一新耳目,部分掀起年輕網民捧讀的作品,搬上銀幕同樣引起熱議。

是次節目精心挑選了17部,出品時期橫跨四十年代至近年的電影,並分為五部分,分別是「經典移植」: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的電影;「小城碧玉」:以少女遭遇的衝擊和心理變化為主軸、反映城市百態的電影;「時代觀照」:透過文藝筆觸探討倫理價值變遷及表現人文關懷的作品;「筆語書情」:來自不同世代、情思縈繞的愛情及浪漫故事;以及「香港製造」:呈現本地創作實力、探索文化認同的千禧年前後作品。

當中多場放映設有映後談,邀請創作人、學者、影評人等分享文學與電影的創作及賞析,以及光影背後的故事。其中《紅玫瑰白玫瑰》(1994)邀得導演關錦鵬和編劇林奕華擔任映後談嘉賓,映後談將同步網上直播。

此外,是次選映的《新紅樓夢》(1952)及《日出》(1956),更能配合新高中選修科目──中國文學課程的指定作品篇目,為學生提供文學賞析的另一面向,提升對經典作品的了解。

同期亦舉行展覽「影像抒寫——香港電影與都市文學」,以及出版網上專書,冀能讓觀眾從多角度認識、欣賞香港的文學改編電影。

本節目內容並不反映主辦機構的意見。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的權利。

 

 

電影放映

放映時間表

票務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