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世代──六十年代至今自主、实验、另类创作

梦愈呈玫瑰色彩

幸好有好梦,使人们赋予生命美好意愿;幸好有恶梦,使人类珍惜现实生活中的任何得着。研究梦的人相信梦有根可寻,造梦的人则沉醉於梦的虚无飘渺碰撞中。这一次为香港电影资料馆搜寻和研究香港早年至今的独立短片和录像作品是我底意识中作得最长的一个梦。

正式的搜索工作由今年五月开始。我必须承认,在潜意识里,寻找香港盘古初开的独立短片会是我这次造梦最大的意愿,因任何事物的开始总是充满新意和惊喜,尤其是我没有真正接触到初期作品。近世代作品不是不重要,只是我对它们颇为熟稔,它们实在的存在使我多了一分宁定,没有占去我寻梦的太多空间。

确立痕迹,找来了罗卡、张键、黄国兆、章国明、蔡甘铨、黄奇智、雪美莲、金炳兴等人作口述历史寻究。而和陆离(当时的《中国学生周报》主编)透过电话倾谈,也得着很多的文献契机;加上自己的资料搜集,整个寻研有人脉和文字档案作为基础。痕迹愈见清晰,梦愈呈玫瑰色彩。

於是开始寻找最优先的元素──第一代(六十年代)的十六和八毫米自主作品。搜寻使人心情宕跌,兴奋的是几经波折找到了一些人;失落、极度失落的是很多作品已不见了,如何藩(现居美国)的作品;吴宇森的五、六部短片。吴承欢(现居澳洲)和赵德克(现居法国)的数部作品全失掉了,林年同和陈坤扬的作品也全找不着。石琪幸亦不幸地只剩下名作《死结》。使人安慰是罗卡还保存着他的十六毫米《全线》和《乞食》,还有西西(作家)的《银河系》。在长途电话中,影评人金炳兴淡然的告诉我找不到他的《鸡肋》和《一日鲜》,他更安慰我说这些作品只是他年青时的玩意,个人历史的一小部份,压根儿不用执着於它们的存在与否,未来岁月更重要。这或许也是大多数昔日创作人的心路历程。於我,这是片刻的安慰,但在往后的日子里仍挥不掉一丝丝的惆怅,因我是寻众人的梦的人。

由这里开始我改变了我的取向,只要找得着,那怕它们不是特别出众的作品,我得把它们牢牢的拿着。整个搜研得从「历史价值」出发,让素质研析慢慢跟来吧。

随着而来的七十和八十年代短片搜寻也使我心情起伏,有偶而得来的雪美莲和任国光的作品,有刘成汉、张婉婷、冯永等人学生时期的作品。而章国明近八部的短片全失掉,使人沮丧。陈乐仪的作品人间蒸发,方令正只剩下《出走》,多产的关柏煊近半数的短片没有了下落,徐世杰的《木辛》在港大学生会溜掉了……

要概括地把香港独立短片和录像创作发展史勾勒出来不易,但不是极度困难。问题只是出现在影片失落和物料素质变坏上。不见了作品是梦魇,不愉快的梦则是找回来的一些短片因着长时间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影像和声乐失掉了作品物料簇新时的丽亮。现在,相信在八十年代末期至今的录像作品还未重蹈短片的覆辙,为这次寻梦和造梦的过程增添一份实在感觉。

梦终演变成现实中的「自主世代」,它采撷旧梦(放映前人作品),它散播新梦(筹办录像创作和装置展览)。研析梦的当下,我忘掉不了梦中的感性或知性碰撞......

  • 香港电影资料馆内非常热心、合作,开放和认真的人物:Cynthia,卡叔,Angela,Priscilla,Edward,Valerie,Susanne,Zoe,Bede,Stephanie,亚Lee,Cass,Jennifer,坤哥,那些微笑的守护人员等等,而Winnie Fu的专业编辑意见和有效力的统筹协助使这梦工程变得实在;
  • 常协助我奔走、编写和联络工作的两个极之有责任心的策划助理Bunny和亚棠;
  • 极度尽心的香港艺术中心的Dorothy,她给《DV新世代》尽力的策划协助;
  • 非常有韧力的Albert Chu,Johnny Wong和Vincent Hui协助我们策划了《对焦澳门》;
  • 协力和友好非常的香港艺术中心的电影及录像部;

和很多很多我们为这节目接触过的机构、电影和录像创作人和有关人士及朋友。他们的协助或参与......因着这些个体和人物,「自主世代」不只是历史印记和创作,它更呈色彩,玫瑰色彩。


冯美华
策划∕统筹
二零零一年八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