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光影50年──香港电影的制片与发行业展览》(1947-1997)特刊

香港电影资料馆先后在一九九五年和一九九六年举办了「香港早期电影轨迹(1896-1950)」展览和「六十年代粤语片红星」展览。承接过往两年的经验和成果,今年资料馆继续筹办另一个大型电影图片及文物展。展览的范围伸延至近代的电影制作,而重点则集中讨论近五十年间的电影制片与发行业。

这次展览划分为六部分:

  • (一)香港电影制片厂;
  • (二)香港电影制片公司;
  • (三)合拍片;
  • (四)本土市场;
  • (五)海外市场;
  • (六)外景拍摄。

这六个部分都是通过文字资料和剧照来勾划五十年来香港电影制片和发行业的种种。

本展览的另一重点是展出珍贵的电影文物,如难得一见的电影合约、电影杂志创刊号、电影奖座、戏服、道具等。巨星、名导演和经典电影的专柜就展出了李小龙、关德兴、成龙、李翰祥和《李后主》的珍贵照片和物件。

在展场中还有一个放映室,放映两出由电影资料馆制作的录像节目:《片场巡礼》和《发行业翘楚访问特辑》,分别介绍三间电影制片场和访问多位重要的电影发行人。

在特刊里,我们尽量保存展览的面貌,但限於篇幅,我们只能从数百件展品中选刊部分的精华。为丰富这本特刊的内容,我们邀请了数位学者专家,就展览的几个范围撰文深入讨论。

史文鸿先生的《香港粤语片中「社会现实」的营造》分析香港电影中不同层次的「现实」,把一些简化的观念如「厂景制作=虚构,实景拍摄=现实」等作出较深入的探索。除一般对「新浪潮」电影美学上的争论之外,卓伯棠先生的《新浪潮在创作、制作和发行等方面对香港电影的影响》,补充了美学以外,发行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时装设计师邓达智先生的《从余丽珍开始》,从个人的回忆中追溯电影戏服对於生活、潮流所带来的影响,为我们今次展出的戏服,增添了一份时代的意义。

这次展览和特刊的制作得到各方面朋友的支持,我们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香港电影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