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星河图》展览特刊

星河溯源

邵氏是东南亚重要的电影制作公司,影响力横跨三十年,当中培养了不少台前幕后人才,其中最值得观众回味的是无数影星的风采。这其实也是邵氏公司因应业务发展和观众的需要,透过不同方式,发掘、培植出来的成果。

战后香港影人云集,1950年,邵氏父子公司收回旗下的南洋制片厂,易名为邵氏制片厂,开始摄制国语片供应邵氏在香港和星马等地的戏院上映。此时邵氏的制作主要是邀请南来的影人如李丽华、严俊、周曼华、白光和黄河等主演,以爱情片为主。同时也提携、发掘一些冒起的新秀如林黛、尤敏、赵雷等,让他们担纲演出,累积经验。

1955年邵氏粤语片组成立,首次有计划地培育新影星。透过公开招考和推荐,邵氏罗致了一些基本演员林凤、麦基、欧嘉慧、张英才、龙刚、吕奇等,并锐意训练他们成为粤语片新星,摄制一定数量的粤语片,供本地的戏院上映。同时也积极将他们推介给南洋的观众,开拓南洋的粤语片市场。

五十年代初中期,长城、凤凰和电懋等大制片公司和独立公司纷纷拍制国语片,香港顿成庞大的电影制作中心,令电影业竞争转趋激烈。邵氏制片厂制作数量和效率都不高,出现影片供不应求的情况。1957年,邵逸夫从南洋来港,重整邵氏的制作方针,以摄制国语片为主,并在港广招贤才、改善制作技术,在清水湾兴建新制片厂,以便在港大展拳脚。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因而成立,负责经营制片业务,而邵氏父子公司只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

为争夺东南亚市场,邵氏必须增强竞争力,除拉拢一些具份量的明星如林黛、陈厚加盟外,更摄制具规模的中国传统故事片,如《貂蝉》(1958)、《江山美人》(1959)、《杨贵妃》(1962)和《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等,替一些明星建立他们深入民心的形象,如风流皇帝赵雷、古典美人乐蒂和以反串闻名的凌波,确立他们在影坛的地位。大制作也给予新星如丁红、丁宁、杜娟等亮相和锻炼的机会,为他们日后主演其他影片铺路。

为了应付多量的制作,演员的需求日增。196110月邵氏成立南国实验剧团」,由资深电影工作者顾文宗担任团长,开始有规模、有系统地大量培训演员。剧团分为国、粤语组,课程设计从基本的形体、感觉、发音、歌唱、舞蹈训练至片场实习、学习化妆、置景、照明理论也包括在内,为邵氏培育一批具质素的新星,包括罗烈、郑佩佩、李菁、秦萍、方盈、邢慧、于倩、金霏、岳华、陈鸿烈、李丽丽等。同时也会按个别影片招考演员,吸纳新血,如王羽便是从《虎侠歼仇》(1966)招考演员时被发掘出来的。

除在港发掘和培训演员外,邵氏也会邀请台、韩、美、日等地演员参演影片,又或在当地招请演员来港演出,其中又和台湾关系最为密切,何莉莉、井莉、陈思佳、林珍奇等便是在台湾发掘的。

七十年代中,配合电视业务的发展,邵氏更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办电影电视演员训练中心」,培训影星如傅声、李修贤、汪禹等。与此同时,本港电影业群雄纷起,新兴势力凌厉,邵氏逐步减产,训练电影明星的制度亦随之消失,但其训练模式却在电视业继续发展。

是次展览以邵氏明星为题,制作了一幅约七十位明星在片厂拍摄不同类型影片的壁画,后附巨画中六个影棚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