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电懋剧本集

 

前言

  1. 香港有幸,文学与电影史上皆有张爱玲的名字


    张爱玲曾在香港大学就读,日军占领香港后停学,回到上海,写了好几篇香港故事,沦陷前后香江的繁华与颓废,被她保留下来了。五十年代重临香江,得宋淇邀请,为香港的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写电影剧本。在张爱玲的创作生涯中,香港的地位举足轻重。


    19571964年间,张爱玲为电懋公司编剧的电影,按首映先后次序为:《情场如战场》(1957)、《人财两得》(1958)、《桃花运》(1959)、《六月新娘》(1960)、《南北一家亲》(1962)、《小儿女》(1963)、《一曲难忘》(1964)与《南北喜相逢》(1964)。除了拍成电影的剧本外,尚有屡经修改而最终原稿下落不明的《红楼梦》上下集与《魂归离恨天》。前者让她弄得心力交瘁,还差点破坏了跟宋淇夫妇的友谊;后者完成不久,电懋公司的老板陆运涛及多位要员在台湾遇上空难,未几公司改组,宋淇离职,剧本成了张爱玲为电懋编写的最后一部作品。


    张爱玲在电懋时期的剧本,拍成电影的有八个,没有拍成的有两个,总共才十个,算不上多产,但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定的位置。随着电懋与改组后的国泰机构相继淡出香港影业,这批剧本辗转流徙的过程,大概难以再追寻。只知道它们后来陆续成了香港电影资料馆的馆藏,养在深闺人未识。最初,这批剧本里,只有《情场如战场》与《魂归离恨天》分别收录在张爱玲自己的作品集《惘然记》与《续集》内。其后,又有个别的剧本「出土」,刊在文学杂志上,例如经过郑树森教授整理校订的《南北一家亲》及《小儿女》等。

     

    张爱玲的剧本散落在不同的地方,细数一遍,却并未全部出版,譬如《人财两得》与《桃花运》是从未跟读者见过面的。这时,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已从方兴未艾发展成当今显学。张爱玲与电影的关系,也成了重要的题目,但是相关的文章不多,且有明显的局限,这当然跟缺乏原始资料有关。张爱玲编剧的电影,有部分已出版影碟,但亦有些已经散佚,如《人财两得》、《桃花运》和《一曲难忘》。要全面了解张爱玲与电影创作的关系,剧本成了重要的线索。



    为张爱玲的电懋剧本结集,意念由此而生,希望借此推动更多相关的研究,让读者对张爱玲有更全面的认识。

  2. 《张爱玲:电懋剧本集》内的剧本,并非源自她的手稿,而是电影公司当年已经誊录的油印本。当年电影公司收到编剧的原稿后,会发出去让人用蜡纸抄写,油印多份分发导演、演员、美工及其他工作人员。由于经过抄录,不免有手民之误,在校订剧本时,除了明显的错漏之外,尽量保留油印本的原貌。


    当然这是不得已的折衷,一些较接近原貌的二手资料,总算比没有的好。此外,曾经出版的剧本,也是我们参照的对象,取长补短,务求让剧本以更理想的状态面世。《南北一家亲》与《南北喜相逢》内,有不少粤语对白。为方便不谙粤语的读者,我们参考了郑树森教授之前的注释,将粤语对白翻译」,附在旁边,以便理解。而原文中部分粤语现在看来并不地道,意思亦欠清晰,我们因应需要略予修饰,俾能有效地反映南来文人与本地文化互动的状况和特色。

    剧本集分四册,一方面是便于阅读,另一方面也略按主题划分,让脉络更明晰。第一册「好事近」,包括《情场如战场》和《六月新娘》,讲的是女结婚员的明争暗斗与忐忑不安。第二册举案齐眉」,收录首次出版的《人财两得》与《桃花运》。两剧皆以婚姻为主题,女结婚员如愿以偿结婚后,张爱玲是否顺应市场要求,让她们从此美满团圆?两个剧本文字精彩,喜剧感强烈,张爱玲在此流露小说中难得一见的幽默细胞。第三册「南北和」,顺理成章的就是《南北一家亲》与《南北喜相逢》,还顺便向南北系列的始创者宋淇致意。第四册海上忆旧」,入《小儿女与《一曲难忘》。两个剧本多少让人联想到张爱玲在上海写的电影剧本,如《不了情》(1947,桑弧导演)与《哀乐中年》(1949,桑弧导演)等,都是文艺片而非喜剧,主题亦相近。最后则附录了没有拍成电影的《魂归离恨天》作结。
     
  3. 让第一手资料流通,是促进研究、增进知识的最佳办法。冯睎干的文章就是个好例子。他得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的允许,查阅张爱玲与宋淇当年的书信。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澄清了许多以往的误解。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证出《情场如战场》并非如张爱玲后来在书中所说,改编自《温柔的陷阱》(The Tender Trap),而是另有所本。此外,从张宋之间的书信里,亦看到张爱玲的创作方式与认真的态度,并非如向来坊间所推测的,为了五斗米而不得不勉为其难。


    无独有偶,迈克在巴黎闲逛时,无意中买到《温柔的陷阱》的影碟,一看之下,也发现它并非《情场如战场》的前身,反而跟易文导演的《温柔乡》(1960)关系万千重。他与冯睎干并不相识,却在这一点上殊途同归,历史的偶然,就是这样教人意想不到。


    许珮馨则以都市浪漫喜剧为切入点,讨论《情场如战场》与《六月新娘》的剧本与电影之间的差别,指出张爱玲对女性心理的细致描绘,与神经喜剧类型的配合。黄爱玲从上海时代的喜剧《太太万岁》,顺流而下,探寻《人财两得》与《桃花运》里的夫妻经。名为夫妻,其实是探讨「太太」在中国的现代婚姻里扮演的角色,与张爱玲自己的婚姻际遇并读,再次证明张爱玲对电影剧本的写作、电影作为商品的特质,是相当自觉的。


    邓小宇当年曾是电懋童星,也曾在《小儿女》中演出。他道出了当年电懋制作南北系列电影的历史背景,虽然认为只是无伤大雅的小品,但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吴昊曾经担任编剧多年,以丰富的经验,从专业的角度来剖析张爱玲两个南北系列剧本的结构与喜剧元素,更从文化角度来看当年香港本地人与外省人之争,借着剧本重温战后不久的一段香江岁月。


    惟得与毛尖,也是不约而同,谈论《小儿女》与《一曲难忘》里角色的内心世界。毛尖谈到了上海时期的张爱玲电影剧本与电懋剧本的差异,有时不我予之感。惟得则认为张爱玲这两个剧本尽管受通俗剧的框框限制,描写人物不及小说细腻,却流露了小说所没有的善意,意外地看到了张爱玲的另一面。

  4. 几经转折,张爱玲在电懋时期的剧本,终于结集出版。这是很多有心人的善意与努力的结果。国泰机构的支持,落实了剧本的出版计划;黄爱玲的意见,替本书确立了清晰的结构;诸位作者劳心劳力,为本书增添参考价值和阅读的乐趣;黄奇智百忙中抽空,为本书作张爱玲的版画肖像,算得上别开生面;同事郭静宁统筹本书编务;刘勤锐、单识君、胡淑茵为剧本校订,编辑文稿,花费精神与眼力,让本书内容更臻完善。还有各位曾给予本书各种帮忙与意见的人士,亦在此一并致谢。

 

蓝天云
2009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