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电影初探

邵氏大事记

年份

邵氏大事记

1896 邵醉翁出生。
1898 邵邨人出生。
( 1: 根据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邵邨人生于1898年5月10日。黄仁梁海强等合编的中国电影电视名人录》[台北,今日电影杂志社,1982] 则说邵生于1899。)
1901 邵仁枚出生。
1907 邵逸夫出生。
1924 邵仁枚到新加坡、马来亚筹备电影发行公司
( 2: 年份根据邵仁枚为新加坡国家电影资料馆所做的口述历史访问所言。)
1925 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创业作为《立地成佛》。
1928 上海明星、大中华、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公司联合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天一展开激烈的竞争被称为六合围剿」。
邵醉翁派遣六弟逸夫长期在南洋协助邵仁枚建立发行及放映网络
( 3: 邵氏机构网页称邵逸夫于1926年往南洋,但一般的研究资料都认为邵逸夫是在六合围剿以后才往南洋的由于还没有找到更充份的理据去支持前者因此在这里采纳后一个说法。)
1931 天一拍摄首部片上发声影片歌场春色》,为中国有声电影技术带来突破
1933 天一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在上海拍摄首部有声粤语电影白金龙》。
1934 邵醉翁来港建立天一港厂」,厂址位于九龙土瓜湾北帝街42在港公映的第一部作品为粤剧电影泣荆花》。
1937 天一港厂改名南洋影片公司由邵邨人代替邵醉翁主持业务
1946 邵邨人加入大中华影业公司成为股东之一并租出南洋片场予大中华作拍片之用
1950 南洋影片公司改名邵氏父子公司,由拍摄粤语片改为拍摄国语片属下南洋片场亦改为邵氏制片厂
1952 邵氏父子公司官方杂志电影圈》(港版)出版。
1955 邵氏粤语片组成立

在星洲摄制第一部以邵氏名义出品的粤语片星岛红船》。

1957
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摄制《异国情鸳》,由日籍的西本正(贺兰山)担任摄影。
邵逸夫赴港接掌制片事务。
邵氏官方电影杂志《南国电影》在港出版。
1958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担任总裁同时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邵氏父子公司改为在香港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
貂蝉于第五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女主角(林黛)及最佳导演(李翰祥)等五个主要奖项
1959
《江山美人》于第六届亚洲影展中获最佳影片。
与日本东宝株式会社合作,在港拍摄《香港三小姐》。
邹文怀加入邵氏兄弟为宣传主任。
1961
南国实验剧团成立,由顾文宗任团长,为邵氏培训演员。
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
1962 李翰祥导演的杨贵妃于康城影展获优秀技术大奖(Grand Prix de la Commission Supérieure Technique du Cinéma Français ),以表扬其内景彩色摄影的成就
1963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屡创卖座纪录,掀起黄梅调电影热潮。
李翰祥离开邵氏兄弟,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
1966
由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标志着新派武侠潮流的形成。
邵氏兄弟另一官方杂志《香港影画》出版。
美国《生活杂志》(Life)大幅报导邵氏影城风貌。
1967 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独臂刀》上映,票房超过一百万港元从此开创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
1969 方逸华加入邵氏兄弟,初在采购部工作
1970 邹文怀离开邵氏兄弟
1971
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由孙家雯主持,取代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
于11月发行股票,正式成为上市公司。
1972 李翰祥重返邵氏兄弟,首部作品为大军阀》。电视红星许冠文被发掘担任片中男主角
1973
罗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打入美国电影市场,深受西方观众欢迎。
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又叫座,令已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
与英国咸马公司(Hammer Film Productions)合作恐怖片《七金屍》(Dracula and the 7 Golden Vampires),由姜大卫、施思、彼得古城(Peter Cushing)主演。
香港邵氏基金会成立,以资助医院、教育机构、设立奖学金及师资培训为主。
张彻代表邵氏兄弟,组织长弓公司。
邵邨人逝世。
1974
许冠文离开邵氏兄弟。
吕奇创办金禾影业公司,包拍邵氏兄弟影片。
长弓公司开始在台湾拍片。
邵逸夫获英女皇颁发CBE勋衔,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
1975 邵逸夫宣佈投資六千萬港元拍攝詹士克維爾(James Clavell)的暢銷小說《大班》(Taipan),並於翌年在邵氏影城開拍。

邵醉翁於2月17日逝世。

1978 邵氏兄弟在荷里活投資一千六百萬美元拍攝《地球浩劫》(Meteor, 1979),主演者包括辛康納利(Sean Connery)、妮妲莉活(Natalie Wood)、亨利方達(Henry Fonda) 等。
1980 邵逸夫成為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最大股東,並出任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2 邵逸夫投資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導演,夏里遜褔 (Harrison Ford) 主演的科幻經典《2020》(Blade Runner)。
1985 邵氏兄弟基本停產,院線則出租予潘迪生的德寶電影公司。

邵仁枚於3月2日逝世。

1986 邵氏兄弟將影城出租給無線電視。
1988
邵氏兄弟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组大都会电影公司,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为《撞邪先生》。
位于清水湾的无线电视城全面落成启用。
1999 以六亿元将七百多部电影版权售予马来西亚财团Usaha Tegas Sdn Bhd(该财团稍后在香港成立天映娱乐有限公司)。
2001 邵逸夫与方逸华成立电影动力有限公司创业作为绝色神偷》。
2002
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扬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每年奖金金额达一百万美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第一届颁奖礼将于2004年举行。
天映娱乐将七百多部邵氏作品修复及数码化,重新推出市场。这批将于未来数年陆续推出的作品包括多部邵氏经典,如《江山美人》(1959)、《不了情》(1961)、《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刺马》(1973)、《倾国倾城》(1975)等。
2003 与中国星合作投资十一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兴建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4年竣工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方逸华表示影城落成后邵氏将再与演员签约开拍新戏

 

编按

 
这个年表以追寻邵氏在香港的发展脉络为主,因此对其前身的上海天一,只有简略的记述。至于邵氏在星马及台湾一带的发展,限于篇幅,也只好从缺。有关邵氏在星马及台湾的研究,请参阅以下一系列在第一及第二届邵氏兄弟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
  1. 陈美玲:〈邵氏兄弟在新加坡(20年代至70年代)〉
  2. 陈美玲:〈浴火的凤凰娱乐看二战后邵氏兄弟的娱乐事业与新马人民的娱乐消遣
  3. 刘现成:〈邵氏电影在台湾
  4. 罗卡:〈邵氏在东南亚的跨界发展(1920至1970年代)──并与其他公司比较
  5. Timothy White: 'Exactly the Same But Completely Different: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ingaporean Films of Shaw Brothers' Malay Film Productions and Cathay-Keris'
年表中的香港影坛大事及香港社会大事两部分,由于篇幅关系,也作了一些取舍。香港影坛大事部分所录,以电影工业的发展为主;香港社会大事部分,则以政治、经济及民生为主。这两部分的作用,在于与邵氏的发展作一参照,从而观察这个对香港本土文化有深 远影响的娱乐王国,如何与社会和时代互动
 
参考资料
  1. 方保罗:《图说香港电影史1920-1970》,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
  2. 余慕云:〈「邵氏兄弟」和香港电影〉,邵氏企业与亚洲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2001。
  3. 余慕云:《香港电影八十年》,香港,区域市政局,1994年。
  4. 南国电影》,香港,1957-1979。
  5. 香港影画》,香港,1966-1979。
  6. 汤开建萧国健陈佳荣主编:《香港6000年:远古──1997》,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8。
  7. 新加坡邵氏机构官方网站:http://www.shaw.com.sg/shawstory/shawstory.htm
  8. 詹幼鹏蓝潮:《邵逸夫传》,香港,名流出版社,1997。
  9. 蔡洪声、宋家玲、刘桂清主编:《香港电影80》,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0. 见本书钟宝贤兄弟企业的分工及传承──邵氏兄弟和邵氏机构〉一文。
  11. Stephen Teo: Hong Kong Cinema: The Extra Dimensions, London: BFI, 1997.
  12.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香港电影图志1913-1997》,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13. 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一至第五卷),香港,次文化堂,1996-2001。
  14. 《香港影片大全》(第一至第四卷),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1997-2003。

在整理编撰这个大事记的过程中,蒙罗卡、钟宝贤和吕大乐三位义务校阅初稿,并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特此致谢

整理:吴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