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之五:摩登色彩──迈进1960年代

前言

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坛,面对日增的年轻观众群,透过电影,越发表现社会中新一代个人化、自主、激情、敢作敢为的一面,其对身份位置的追寻,虽然生涩,但个性毕露。斯时,与其走过往同声同气引起共鸣的路向,电影中有着更多的梦幻色彩,欲望投射。

有关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讨论,香港国际电影节早在1982年出版的《六十年代粤语电影回顾》,特别谈论左几、秦剑、楚原和龙刚等的作品。电影节1996年的《躁动的一代︰六十年代粤片新星》,并有剖析珍姐邦电影、青春派电影等等的评论文章。香港电影资料馆则在过去数年先后出版大公司如邵氏、国泰、光艺的专书。此外,资料馆的口述历史计划,年来陆续访问了多位活跃于六十年代的影人,遂构成本书的蓝图。从影业史去看,每一个年代的成果汇聚了无数影人的努力;从个人的历史去看,他们各自跨越数十年光景投身影业,纵使着重刻画六十年代,书中各位受访影人细说从头,其六十年代之前和之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他们走过怎样的道路来到六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经验发展至七十年代,又生出怎样的变化。──影业的发展亦如是观,每一个阶段所累积的经验,影响着下一个阶段的历程。

六十年代香港电影中所表现的摩登,除了派对舞会等玩意,更值得探索的是人物的思维和精神世界,这又与社会状态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古装片(尤其是武侠片),更宜处理适度脱离现实的构思,人物穿的虽然是古装,其行径现代非常,故事有时甚至可视之为寓言。导演们也越加注重电影的节奏、美学和风格,进行技巧上的实验。

本书以辑录八位制片家、导演及编剧的访谈为主,他们细谈其电影人生,除了各自的个人历练,当中不无与同代影人相近的遭遇,他们的经历多少可说是当时影圈的缩影。

说到六十年代电影的代表人物,大家会不其然想起陈宝珠、萧芳芳。她们当年固然红得发紫,这么多年来依然受到影迷热烈的喜爱,她们的努力和魅力之外,这与电视台数十年来高度重播她们主演的电影不无关系。宝珠和芳芳都是出身童星,在六十年代初中期演演师兄(陈宝珠反串)师妹,令她们真正幻变为公主的是青春歌舞片,这亦是粤语片式微前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青春歌舞片主将之一黄尧导演,在他的访谈中,娓娓道出这个热潮出现的缘由,他又如何把现代元素放入电影中。

说到经典电影,《如来神掌》(共七集)可说是经典之最,亦可说是导演凌云和编剧司徒安的代表作,二人携手炮制的这个系列,对当时的武侠片来说有什么突破?对之后又有什么影响?那边厢,仙鹤港联影业公司(1961-1971)出品的武侠片有什么特色,令一家公司以此起家?创办人罗斌固然不惜功本,务求不同凡响(书中并有当家花旦雪妮细谈她的仙鹤时期);有趣的是,这个时期的国、粤语武侠片予人形象鲜明之感,得力于片中主角的叛逆形象,跟时装片中的飞男飞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时代感。

黄卓汉的岭光影业公司(1953-1969)则尤以所出品的写实喜剧见称,充满生活化的冲突和笑料(书中并有其基本演员罗兰细谈她的岭光时期)。制片家黄卓汉先拍国语片(自由公司)、后转拍粤语片(岭光公司),再转以台湾为基地拍国语片(第一公司),他的一生,丰富地屡创新天地,游走于国、粤片,不同时期的他,对国、粤片有不同的想法和取向,反映了其时业内对国、粤片的观感。

本书三位以国语片作品为主的编导──叶逸芳、潘垒、何梦华,各有其身处时代的代表性和特点。跟众多五十年代香港国语片电影工作者的背景相仿,叶逸芳不欲沾政治,却往往身不由己。他带着上海经验来到香港,顾及尚在内地的儿子们的境况,决定加入左派的长城、凤凰公司,可惜当时长、凤的创作环境越形处处受制;儿子们陆续来港团圆,叶卒于67年(碰上动荡的一年)转投靠拢台湾的邵氏。邵氏力图开拓台湾市场,延揽来自台湾的导演,潘垒曾从军,又擅写作,与邵氏的合作,见证香港电影中的台湾渊源。何梦华则自父子公司(邵氏父子有限公司)时期开始加入邵氏,六十年代中后期,透过《西游记》系列在电影特技上作出尝试。邵氏六、七十年代雄霸影坛,何梦华一直是其主要导演之一,也曾身处七十年代影坛的拳头枕头世界,尽见其间变迁。

尚有其他六十年代香港影坛主要编导,资料馆已出版的有张彻、楚原、王天林的专书,陈云、龙刚等的访问则已收录于其他书籍(见本书参考资料部分),有的则未及访问已离世或联络不上;而从本书的论述部分,可见其时香港电影的脉络。〈谈六十年代香港电影与社会〉一文,罗卡、吴俊雄、朱顺慈和何思颖从电影潮流说到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至香港与中国之间的牵缠。回看这个时期,无论是影人或是观众,或多或少都会透过电影去寻找意义、追寻身份,电影语言上更寻求现代化,作出实验,作出突破。

粤剧与香港电影的关系源远流长,六十年代初中期依然兴盛,容世诚的观察,从粤剧电影中荷里活因素、中国因素回到香港电影人透过创作对自身的追寻,香港电影所受的时代影响,往往比想像中密切。香港电影中武侠片,往往以不同的形态在影坛回归」──又再兴起,蒲锋特别谈六十年代粤语武侠片的历史发展和及各个时期的特点;至于国语武侠片,邵氏揭橥的彩色武侠世纪在《邵氏电影初探》一书中有专文论述,详见该书。

此外,图文集部分,黄爱玲素描两位当年令人难忘的红星──丁莹和雪妮,以及别具特色的片种──戏曲和文艺片,为那渐为人遗忘的影人影事,写下值得一记的一笔。傅慧仪紧扣电影和社会的脉搏,巧妙地融合历史图片和电影剧照影像。由傅慧仪策划的活色摩登──回看六十年代展览并于八月本书出版之际于资料馆举行。

编写本书期间,我们再度拜访司徒安、何梦华等影人们,跟他们作进一步的详谈;然而,早年受访影人中,有的已辞世,有的因事未能接受再访,幸而仍得他们的家人支持和帮忙。在此特别向各位受访影人及其家人,本书各位作者以及各方帮忙的同业、友好、同事,深表谢忱。

郭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