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片大全第六卷(1965-1969)

序言

在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的书籍中,当数《香港影片大全》最有"分量"。这个系列的书每本都斤两十足,沉甸甸的像一块大砖头。假如我们将香港电影的基础研究比作一间屋,它们便是那坚固扎实的基石。看到同事们在搜集资料和编写内容时的细心执着,便不期然会想起三只小猪的故事。在整个社会普遍吹着浮夸风的当下,资料馆的同事友好,却乐于做一只老实的小猪,一砖一石地盖着牠那间卑微素朴的小屋。

《香港影片大全》的基础,是首先由已故的余慕云先生建立起来的,过程中当然少不了其他资料馆同事的密切配合。从第一到第六卷,原则上每一部在《大全》上有记录的影片,我们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档案,有些厚叠叠的内容丰富多采,也有不少只单薄的三两张影印本。这些档案里面一般都包括了报纸上刊登的首映广告、电影故事和影评剪报、当年的戏桥和特刊、电影杂志上的花絮和报道……,总之凡是能够提供任何线索的,我们都尽量搜集,每一卷《大全》的搜集整理过程,往往会花上一至两年的时间。从构思《大全》的第一天开始,我们都希望这批档案,能够与馆外的研究者分享,可惜现在仍碍于版权条例的灰色地带,暂未能向公众开放,此乃憾事。

言归正传,研究组整理好了这些原始资料后(当然也包括录影带),便会整批转移给编辑组,再由他们分批发给作者撰写影片简介。别小看每一部影片那短短的百来二百字,它们都是经过同事友好反覆推敲多番求证而最后定稿的。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免不了会出错,有时候细心的读者会来信指正,同事们都会一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修正网上的检索资料,另一方面也好为将来有机会再版时作出修订。自1997年迄今为止,我们只出版了六卷,才刚为六十年代的香港影业划上句号。与此同时,七十年代电影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已接近尾声,即将展开七十年代的编写工作,而八十年代的资料搜集大行动又快将开锣了。《香港影片大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们只能按部就班,在人手资源短绌的情况下,宁取慢工出细货,而不愿意草率行事。

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同的年代会浮现不同的问题。例如,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香港电影除了国、粤语电影外,还制作了不少潮、厦语电影,但由于绝大部分都没有在本地公映,我们能够找得到的资料有限,因此自第五卷开始,我们就决定暂时从缺。今年年初,幸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容世诚教授的推介,我们情商得彼邦的苏章恺先生,为资料馆有系统地翻阅《星洲日报》、《星暹日报》等当地报章以及其他杂志刊物,以填补我们在潮、厦语片资料上的缺漏,希望将来可出版一本专册。又如,踏入六十年代中后期,香港与台湾在电影制作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举一个例子,李翰祥本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重臣,一出《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演得街知巷闻,将台北变成了"狂人城",但他于1963年带了大批香港台前幕后的人才赴台另起炉灶,得国泰和联邦两间公司的支持,自组国联影业有限公司,不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台湾影业的生态,也调整了香港影业的面貌。为了反映这种千丝万缕的港台关系,我们将国联的出品也涵盖在两卷《大全》之内。此外,一些台湾的独立制片公司开始在香港作商业登记,以香港公司的名义进口菲林,减低成本,因此之故,香港与台湾在电影制作上的关系更形复杂。

凡此种种,多不胜举,谨以本卷《香港影片大全》向去年逝世的余慕云先生致敬。

黄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