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1942-1949)

序言

资料馆的研究组去年完成出版《香港影片大全》卷一之后,便立即开展卷二的工作。

《大全》卷二记载的是四十年代(四二至四九年)香港出品的电影片目和有关的基本资料,包括出产年份、出品公司、主要制作人员、公映日期、故事概要、剧照及影评等。

首先得说明,由于第一卷是记载香港战前(即沦陷前)的所有片目,所以四十年代初(四〇至四一年间)出品的电影已载于《大全》第一卷中。

香港在沦陷期间(四一年圣诞节后至四五年八月光复前),并没有出产过电影(除了日本人在香港拍摄的唯一的故事片《香港攻略战》* 和极少的新闻纪录片)。光复后一年多,香港电影制片事业才正式复甦。到四六年十二月才再有本土出品的电影公映。因此,《香港影片大全》第二卷记载的主要是四六至四九年间出品的片目。

按我们编写《大全》的体例,所有影片的出品年份皆以公映日期为准,因此战前拍摄、战后才公映的影片,也会列入第二卷片目内,是以四二至四五年皆有公映片目,此类影片合共十二部。

编写《香港影片大全》卷二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搜集所有曾经编印的四十年代港产片片目资料,包括刊于第十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内的〈四十年代香港粤语片片目〉、记载在第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特刊内的〈四十年代香港国语片片目〉和我历年来搜集和整理的〈四十年代香港出品的粤语片和国语片片目〉,经过整理校对后,按年份编成一个较完整的片目草稿。

然后我和助手们先到香港石塘咀图书馆去查阅香港出版的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天光报,搜集有关四十年代香港出品的电影原始资料(包括报章广告、摄制花絮、主要工作人员的介绍、影评及照片等)。非常高兴得到南华早报的协助,让我们到厂房去翻阅原来一箱箱封好的华侨日报及华侨晚报。随后我们又到成报、大公报等报社翻查资料;再到香港大学图书馆翻阅星岛日报及华商报;继而又到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去翻看广州出版的中山日报、建国日报、广州联合报、粤江日报、粤江晚报、良友报、大光报等,搜集有关四十年代香港电影在广州公映时的一切资料。

除了报章,我们查阅的杂志亦不少,计有《电影论坛》、《大观画报》、《伶星》、综合性杂志如《良友》等,亦参考电影著述如《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史话》、《吴楚帆自传》等,从中搜集有关四十年代出版的电影资料。

四十年代港片大多失佚,我们搜集到的影片拷贝只有十部,同期电影的特刊则觅得一百一十八部,戏桥亦有二十一张,这些资料都详细记录在片目编订表内,再交由编辑部去撮写和翻译。

在搜集、整理和研究《大全》第二卷的影片资料过程中,我们发觉光复后的制片事业复甦得很快,产量由第一年(四七年)约九十部,第二年(四八年)的一百四十三部,升到第三年(四九年)的一百七十九部,实在发展得非常迅速。

光复后香港电影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国语片明显增多了,共出品了六十五部,较战前国语片的总产量二十部多出几倍,这主要是来自上海的电影工作者的功劳,开创国语片潮的主要功臣包括张善琨、李祖永、蒋伯英等。

不过,四十年代仍是以粤语片产量占多,批判现实主义的写实电影是这时期的主流,此等名作包括《复员泪》(四七)、《此恨绵绵无绝期》(四八)、《有冤无路诉》(四九)等。这时期同类的佳作还有《铁胆》(四七)、《月圆人未圆》(四七)、《烽火渔村》(四八)、《几度春风》(四八)、《迫虎跳墙》(四九)、《断肠花》(四九)、《碧海恩仇》(四九)等;同期出品的著名国语写实片包括《芦花翻白燕子飞》(四六)、《三女性》(四七)、《条条大路》(四八)等。

四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写实潮流,主要是受了中国出产的卖座写实电影影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四七)及《万家灯火》(四八)等。

《大全》第二卷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虽然没有第一卷那么艰辛,可是仍然非常困难,因为有关的基本资料和参考资料实在不多,极大部份仍须从广告及零星的影讯、影评中归纳整理出来,因此并不算完整,希望今后能发现更完整的资料,作补充和更正。

筹备《大全》卷二的过程中,得中国电影资料馆朱天纬女士的帮忙,在北京寻回二十多部电影的剧照和本事,至为难得。我在此谨向朱女士及曾参与研究工作的周荔娆小姐、阮紫莹小姐、盛安琪小姐、杨可欣小姐和梁渭能先生等致以衷心感谢。

 

余慕云

研究組策劃
 
* 编者按:《香港攻略战》乃大日本映画株式会社出品的日语战事片,是香港在沦陷期间唯一的电影制作。该片由田中重雄导演,参演者主要为日本演员,一些香港影人亦有参与摄制。由于该片非香港出品,故未被收录在本影片大全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