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映

导演首作.另觅蹊径

大师级导演,往往不期然在作品流露「心中的一团火」,莫论是寇比力克对人性懦弱面和欲念带批判的审视,还是卡萨维蒂透过手提影机的即兴实验,都是开阔视野和有话要说之作。奇斯洛夫斯基对社会问题沉着又细密的解构,和荷索不妥协的绝地激狂互异;和丹尼斯谷巴的浪荡激情又截然不同。

当然,看首作的另种心态是渴望寻索某某大师的创作源头,确是非常诱人的一个旅程。从中可发掘到不同年代、种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角力、平衡或妥协,好比坐上遨游万里的火车,穿洲越岭,然后发现某些和自己身处的世界可生共鸣之处,就更雀跃和兴奋。

九位大师的九部首作,起步点不一,横跨五十到八十年代。由五十年代寇比力克对战争荒谬性之反思,和卡萨维蒂所展现大都会盛世装潢下年轻人的颓废和狂妄;到六十年代荷索所写的二战士兵,已不再一面倒的反战,而回归个人的心灵。战后新一代如波兰斯基,电影镜头在一只小游艇内转弯抹角,却令细小的空间泛滥着阶级和情欲的角力;至于丹尼斯谷巴《迷幻车手》(1969)那离经叛道的愤世,已达义无反顾之境。

七十年代我们选择了两位镜头冷峻的大师安哲罗普洛斯和奇斯洛夫斯基,他们分别以奇情和写实两种手法来展现某希腊小村落和某波兰小城的人文景观。到八十年代,各国电影业都蓬勃和力求创新,英国导演晓治.赫德逊以赤子之心重现1924 年一场为信念而完成的奥运赛跑,像《烈火战车》(1981)这种说故事的气派,远远超越以一个国家作本位的议题。这系列压轴的一部,是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首作《黄土地》(1984),文革动荡后新一代导演以崭新的美学语言再出发的尝试。

九部电影涉猎中西、欧美不同文化底蕴和爱恨情仇,部部掷地有声,处处有议题要和你探讨。每位导演努力寻求突破,对电影的热情远远超越一份职业或一种对荣耀的追求。他们另辟蹊径,胆识过人,亦明白电影作为寻找生命真谛的庞大力量。

本节目将与UA CineHub 合作, 其中五部电影会安排于六至十一月在尖沙咀UAiSQUARE 及旺角UA Cine Moko 放映,敬请密切留意映期。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
香港电影资料馆策划
UA CineHub协办

本节目内容并不反映主办机构的意见。如遇特殊情况,主办机构保留更换节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