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海寻珍
我们的搜集工作早于九十年代,大楼未建成前已紧密展开。由初期挨门逐户向业内外人士解释我们的工作及捐赠的意义,至后来建立互信、获得大家认同。廿多年间,我们成功从本地及海外,搜集涵盖早至二、三十年代的拷贝,至现今的数码电影;同时亦成功保存过百万项电影相关资料,为香港电影研究工作奠定稳固基石。未来,我们将继续溯古寻源、与时并进,充实馆藏,让后世能更了解香港电影的历史及演进过程。
我们的搜集工作早于九十年代,大楼未建成前已紧密展开。由初期挨门逐户向业内外人士解释我们的工作及捐赠的意义,至后来建立互信、获得大家认同。廿多年间,我们成功从本地及海外,搜集涵盖早至二、三十年代的拷贝,至现今的数码电影;同时亦成功保存过百万项电影相关资料,为香港电影研究工作奠定稳固基石。未来,我们将继续溯古寻源、与时并进,充实馆藏,让后世能更了解香港电影的历史及演进过程。
香港电影资料馆于1993年成立筹划办事处,2001年馆址落成启用,承蒙业界及市民热心支持,藏品与日俱增,不少电影公司和冲印公司甚至倾囊捐赠,每项都是构筑香港电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际此二十周年,我们特以「搜集与分享」作主题,回顾资料馆的工作成果,对搜集进程和填补历史而言,以下二十事尤具标志性意义。
建馆前期,资料馆发起「征集大行动」,呼吁各界捐赠电影资料,同时致力游说业界捐出藏片。在大部分片主选择寄存影片的年代,珠城制片有限公司率先捐赠《点指兵兵》(1979)、《胡越的故事》(1981)等10部新浪潮重要作品的拷贝、录影带、海报及剧照,曾于「捕光捉影:向两位摄影大师致敬」(2010)、「再探新浪潮」(2017)、「影谈系列:章国明」(2019)等节目中放映。
自英国兰克冲印公司运返12部香港电影,当中包括李小龙的《人海孤鸿》(1960)彩色原底及声片。其时坊间流传的均是黑白版本,这彩色菲林遂成重大发现,为本馆「珍藏影片外借计划」的推荐影片。
制片人缪康义捐赠四部周璇在香港拍摄的电影,均为「珍藏影片外借计划」的推荐影片,多次外借到其他国家。是次捐赠乃资料馆人员首次接触硝酸片基影片,为其后处理及修复其他易燃片提供宝贵经验。
电影资料收藏家余慕云将毕生收藏逐批移交资料馆,对其时还未有可观馆藏的资料馆出版《香港影片大全》系列及筹办展览,助力很大。
影星周润发悉数捐出16个所得奖座,在电影界起示范作用,大大增加影人对资料馆的信心,开启了沟通大门。
父亲经营冲印公司的王泉珠捐赠家族保存多年的抗战电影《八百壮士》(1938)、纪录片《延安内幕》(1938)和《保家乡》(1939),以及其他珍贵的早期香港风貌影片。
从美国三藩市世界戏院运返600多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电影拷贝,包括多部散佚名作,为资料馆成立筹划办事处以来获得的最大批搜集项目,并开通了三藩市华埠戏院的搜集渠道,继而于1999年分别从大明星戏院及新声戏院运回400多部及逾100部横跨四十至八十年代的电影拷贝。
自美国国会图书馆搜集得纪录短片《爱迪生短片》(1898)。该片为美国爱迪生公司于清末时期赴港拍摄,是馆藏最早的电影,也是现存最早的香港风光影像。
嘉禾娱乐事业有限公司于迁离斧山道制片厂时捐赠200多部影片,以及海报、剧照、电影杂志等资料。斧山道片场是永华、电懋、国泰、嘉禾四代公司的拍摄基地,承载了半世纪香港电影盛世的历史,是次捐赠遂包括小部分前三代遗留的文物,是电影研究的重要宝库。
隐名者捐赠1948年重映后散佚的费穆名作《孔夫子》(1940)。由于菲林严重收缩及黏连,资料馆修复组与意大利影片修复实验室合作修复,加上研究组翻查不同史料,2009年整理出修复初版放映,让观众先睹为快。其后,经考证后将约11分钟零碎片段插回影片,于2010年放映第二阶段修复版本、出版专书《费穆电影孔夫子》。2012年推出视像光碟,是「修复珍藏」光碟系列的第一炮。
香港第一影业机构捐赠其创办人黄卓汉三家公司出品的200余部电影,包括自由、岭光当家花旦丁莹的都市小品,以及第一年代萧芳芳、林青霞的爱情文艺片《女朋友》(1974)、胡金铨导演的武侠经典《山中传奇》(1979)、入选柏林影展的关锦鹏作品《红玫瑰白玫瑰》(1994),以及逾万项海报、剧照、剪报等有关资料。
新加坡国泰机构捐赠213部电懋/国泰的国、粤语电影及逾12,000项纸本资料。其中第五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四千金》(1957)更与之后发现的彩色版续集《兰闺风云》(1959),在2016年的「花月霓裳——国泰星辉八十载」举行期间,于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免费户外放映。是次为资料馆首次派员到海外接收电影文物,当中所涉工作流程与规格,成为了日后海外搜集的范式。
太平戏院后人源碧福捐赠3,600份有关电影和太平戏院的文件及资料,包括戏院大楼建筑草图、帐簿、合约、书信等,有助了解早期电影工业及戏院生态,以至二战前后、日据时期香港的社会状况。2021年于「故纸堆中觅『太平』盛世」专题展览中展示。
天映娱乐有限公司将邵氏片库全数捐赠予资料馆,包括756部电影的拷贝,以及数以万计剧照、海报、本事、剧本、明星照等相关纸本资料。1958年邵逸夫借鉴荷里活片厂制建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与其相关公司出品的电影共占香港电影总产量约一成多,对电影以至社会文化影响甚巨。
资深电影发行商冯秉仲捐赠其美洲戏院珍藏的700多部八、九十年代电影拷贝,以及逾30,000项有关资料,当中不乏经典卖座系列如《倩女幽魂》系列(1987‒91)、《表姐,你好嘢!》系列(1990‒94)、《赌圣》系列(1990‒95)等,加上独立制片公司的出品,正好填补当时资料馆欠缺的八、九十年代电影藏品。
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经版权持有人同意后,将400多部电影拷贝移交资料馆作永久保存,当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如马师曾与红线女的《审死官》(1948)、谢贤与南红的《唐山阿嫂》(1957)、神怪武侠经典《如来神掌》系列(1964‒68),以及胡金铨的新派武侠作品《龙门客栈》(1967)。是次捐赠的电影横跨四十至九十年代,除了国、粤语片外,还有香港制作的潮语电影,从保存和研究角度去看,都别具意义。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在取得版权人授权后,将其珍藏的近1,000部三十至九十年代影片移交资料馆,当中近六成为之前馆藏未有的影片,最早的是胡蓉蓉、龚秋霞主演的《小侠女》(1939),另有27部潮、厦语片,大大有助填补香港电影历史的缺口。
侨居美国三藩市经营华宫戏院的方创杰,捐赠遗留下来的三十至七十年代电影拷贝,当中包括散佚多年、二战前后的制作如《女性之光》(1937)、《续白金龙》(1937)、《太平洋上的风云》(1938)、《天上人间》(1941)等,异常珍贵,资料馆遂于2015‒2019年举办四次「寻存与启迪——香港早期声影遗珍」专题放映,与观众分享这个重大发现。
分12批次从美国纽约州档案馆复印及寄回2,200多部二十至六十年代的电影档案,当中最早的香港电影包括《夕阳》(1934)等,填补了大量因战乱等原因散失的早期电影的资料,更成为编写《香港影片大全第一卷增订本》(1914‒1941)的主要参考文献,补白了300多个初版时欠奉的电影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