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海尋珍

我們的搜集工作早於九十年代,大樓未建成前已緊密展開。由初期挨門逐戶向業內外人士解釋我們的工作及捐贈的意義,至後來建立互信、獲得大家認同。廿多年間,我們成功從本地及海外,搜集涵蓋早至二、三十年代的拷貝,至現今的數碼電影;同時亦成功保存過百萬項電影相關資料,為香港電影研究工作奠定穩固基石。未來,我們將繼續溯古尋源、與時並進,充實館藏,讓後世能更了解香港電影的歷史及演進過程。

2012年美國三藩巿華宮戲院方創傑先生把他的菲林藏品捐贈了給我們保存,當中包括珍貴的三十年代硝酸片電影,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香港電影的認知。
2012年美國三藩巿華宮戲院方創傑先生把他的菲林藏品捐贈了給我們保存,當中包括珍貴的三十年代硝酸片電影,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早期香港電影的認知。
2015年遠從德國找到香港八十至九十年代電影的菲林素材及拷貝。
2015年遠從德國找到香港八十至九十年代電影的菲林素材及拷貝。
為了記錄搜集得的銅板字幕機如何運作,我們拍攝了工作人員講解及示範的過程一同存檔。
為了記錄搜集得的銅板字幕機如何運作,我們拍攝了工作人員講解及示範的過程一同存檔。
搜集電影菲林時,修復組初步檢查菲林狀況是否仍然適合永久保存。
搜集電影菲林時,修復組初步檢查菲林狀況是否仍然適合永久保存。
搜集電影菲林時,修復組初步檢查菲林狀況是否仍然適合永久保存。
搜集電影菲林時,修復組初步檢查菲林狀況是否仍然適合永久保存。
搜集過程中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點算及記錄捐贈物品的基本資料,以便日後進行整理工作。
搜集過程中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點算及記錄捐贈物品的基本資料,以便日後進行整理工作。
搜集過程中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點算及記錄捐贈物品的基本資料,以便日後進行整理工作。
搜集過程中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點算及記錄捐贈物品的基本資料,以便日後進行整理工作。

搜集里程二十事

香港電影資料館於1993年成立籌劃辦事處,2001年館址落成啟用,承蒙業界及市民熱心支持,藏品與日俱增,不少電影公司和沖印公司甚至傾囊捐贈,每項都是構築香港電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際此二十周年,我們特以「搜集與分享」作主題,回顧資料館的工作成果,對搜集進程和填補歷史而言,以下二十事尤具標誌性意義。

1993

建館前期,資料館發起「徵集大行動」,呼籲各界捐贈電影資料,同時致力游說業界捐出藏片。在大部分片主選擇寄存影片的年代,珠城製片有限公司率先捐贈《點指兵兵》(1979)、《胡越的故事》(1981)等10部新浪潮重要作品的拷貝、錄影帶、海報及劇照,曾於「捕光捉影:向兩位攝影大師致敬」(2010)、「再探新浪潮」(2017)、「影談系列:章國明」(2019)等節目中放映。

自英國蘭克沖印公司運返12部香港電影,當中包括李小龍的《人海孤鴻》(1960)彩色原底及聲片。其時坊間流傳的均是黑白版本,這彩色菲林遂成重大發現,為本館「珍藏影片外借計劃」的推薦影片。

《人海孤鴻》(1960)
《人海孤鴻》(1960)
「不朽的巨龍:李小龍回顧展」(2000)放映《人海孤鴻》及多部李小龍作品,特別請來《細路祥》(1950)導演馮峰的子女馮寶寶、馮吉隆(左二、三)主持開幕。
「不朽的巨龍:李小龍回顧展」(2000)放映《人海孤鴻》及多部李小龍作品,特別請來《細路祥》(1950)導演馮峰的子女馮寶寶、馮吉隆(左二、三)主持開幕。

1994

製片人繆康義捐贈四部周璇在香港拍攝的電影,均為「珍藏影片外借計劃」的推薦影片,多次外借到其他國家。是次捐贈乃資料館人員首次接觸硝酸片基影片,為其後處理及修復其他易燃片提供寶貴經驗。


《花外流鶯》(1948)
《花外流鶯》(1948)
「瑰寶情尋——光影雙城」(2019)先後於上海及香港舉行,《花外流鶯》為選映的其中一部以滬、港雙城為背景的影片。
「瑰寶情尋——光影雙城」(2019)先後於上海及香港舉行,《花外流鶯》為選映的其中一部以滬、港雙城為背景的影片。

1995

電影資料收藏家余慕雲將畢生收藏逐批移交資料館,對其時還未有可觀館藏的資料館出版《香港影片大全》系列及籌辦展覽,助力很大。

余慕雲於「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展》」(1998)記者招待會介紹重點展品
余慕雲於「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展》」(1998)記者招待會介紹重點展品

影星周潤發悉數捐出16個所得獎座,在電影界起示範作用,大大增加影人對資料館的信心,開啟了溝通大門。

於大會堂舉行的「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展》」(1998),設有周潤發專區。
於大會堂舉行的「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展》」(1998),設有周潤發專區。

父親經營沖印公司的王泉珠捐贈家族保存多年的抗戰電影《八百壯士》(1938)、紀錄片《延安內幕》(1938)和《保家鄉》(1939),以及其他珍貴的早期香港風貌影片。

《八百壯士》(1938)
《八百壯士》(1938)
《延安內幕》(1938)
《延安內幕》(1938)

1997

從美國三藩市世界戲院運返600多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電影拷貝,包括多部散佚名作,為資料館成立籌劃辦事處以來獲得的最大批搜集項目,並開通了三藩市華埠戲院的搜集渠道,繼而於1999年分別從大明星戲院及新聲戲院運回400多部及逾100部橫跨四十至八十年代的電影拷貝。

白雪仙、梅雪詩、陳寶珠(左起)主禮開幕「唐滌生電影欣賞」(1999),首映的《花都綺夢》(1955)及多部影片,均是從世界戲院運回的拷貝。
白雪仙、梅雪詩、陳寶珠(左起)主禮開幕「唐滌生電影欣賞」(1999),首映的《花都綺夢》(1955)及多部影片,均是從世界戲院運回的拷貝。
張國榮(左)蒞臨「唐滌生電影欣賞」開幕
張國榮(左)蒞臨「唐滌生電影欣賞」開幕

1998

自美國國會圖書館搜集得紀錄短片《愛迪生短片》(1898)。該片為美國愛迪生公司於清末時期赴港拍攝,是館藏最早的電影,也是現存最早的香港風光影像。

《愛迪生短片》(1898)
《愛迪生短片》(1898)
「光影 ‧ 歷史 ‧ 築蹟」(2019)展覽中展示《愛迪生短片》
「光影 ‧ 歷史 ‧ 築蹟」(2019)展覽中展示《愛迪生短片》

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於遷離斧山道製片廠時捐贈200多部影片,以及海報、劇照、電影雜誌等資料。斧山道片場是永華、電懋、國泰、嘉禾四代公司的拍攝基地,承載了半世紀香港電影盛世的歷史,是次捐贈遂包括小部分前三代遺留的文物,是電影研究的重要寶庫。

「奇謀闊步 ‧ 萬象嘉禾」(2013)選映逾60部嘉禾電影,同期舉辦「風禾盡起——嘉禾的盛世印記」展覽。
「奇謀闊步 ‧ 萬象嘉禾」(2013)選映逾60部嘉禾電影,同期舉辦「風禾盡起——嘉禾的盛世印記」展覽。
鄒文懷伉儷(前排)蒞臨主持「風禾盡起——嘉禾的盛世印記」展覽開幕。
鄒文懷伉儷(前排)蒞臨主持「風禾盡起——嘉禾的盛世印記」展覽開幕。

2001

隱名者捐贈1948年重映後散佚的費穆名作《孔夫子》(1940)。由於菲林嚴重收縮及黏連,資料館修復組與意大利影片修復實驗室合作修復,加上研究組翻查不同史料,2009年整理出修復初版放映,讓觀眾先睹為快。其後,經考證後將約11分鐘零碎片段插回影片,於2010年放映第二階段修復版本、出版專書《費穆電影孔夫子》。2012年推出視像光碟,是「修復珍藏」光碟系列的第一炮。

佚失逾半世紀的《孔夫子》出土,後推出為首張「修復珍藏」光碟。
佚失逾半世紀的《孔夫子》出土,後推出為首張「修復珍藏」光碟。
座談會「費穆的孔夫子再探」(2010)中,節目策劃何思穎(左)邀來導演田壯壯(右)與學者毛尖(中)探討費穆如何透過《孔夫子》回應時代。(攝影:木星)
座談會「費穆的孔夫子再探」(2010)中,節目策劃何思穎(左)邀來導演田壯壯(右)與學者毛尖(中)探討費穆如何透過《孔夫子》回應時代。(攝影:木星)

香港第一影業機構捐贈其創辦人黃卓漢三家公司出品的200餘部電影,包括自由、嶺光當家花旦丁瑩的都市小品,以及第一年代蕭芳芳、林青霞的愛情文藝片《女朋友》(1974)、胡金銓導演的武俠經典《山中傳奇》(1979)、入選柏林影展的關錦鵬作品《紅玫瑰白玫瑰》(1994),以及逾萬項海報、劇照、剪報等有關資料。

「【編+導】回顧系列三:允文允笑莫康時」(2016)中選映的《工廠皇后》(1963)、《金夫人》(1963)、《學生王子》(1964)等,均由第一影業捐贈。
「【編+導】回顧系列三:允文允笑莫康時」(2016)中選映的《工廠皇后》(1963)、《金夫人》(1963)、《學生王子》(1964)等,均由第一影業捐贈。

2004

新加坡國泰機構捐贈213部電懋/國泰的國、粵語電影及逾12,000項紙本資料。其中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四千金》(1957)更與之後發現的彩色版續集《蘭閨風雲》(1959),在2016年的「花月霓裳——國泰星輝八十載」舉行期間,於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免費戶外放映。是次為資料館首次派員到海外接收電影文物,當中所涉工作流程與規格,成為了日後海外搜集的範式。

搜集人員於新加坡國泰總部篩選並點算拷貝及有關資料,預備寄運返港。
搜集人員於新加坡國泰總部篩選並點算拷貝及有關資料,預備寄運返港。
電懋名導之一易文的回顧展——「兒女情長:易文電影」(2009)
電懋名導之一易文的回顧展——「兒女情長:易文電影」(2009)

2006

太平戲院後人源碧福捐贈3,600份有關電影和太平戲院的文件及資料,包括戲院大樓建築草圖、帳簿、合約、書信等,有助了解早期電影工業及戲院生態,以至二戰前後、日據時期香港的社會狀況。2021年於「故紙堆中覓『太平』盛世」專題展覽中展示。

源<span style="font-weight:400;">碧</span>福(左三)將太平戲院的文物分別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本館,三館遂於2008年聯辦「太平戲院文物捐贈典禮」,以表謝意。
福(左三)將太平戲院的文物分別捐贈予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及本館,三館遂於2008年聯辦「太平戲院文物捐贈典禮」,以表謝意。

2006‒2009

天映娛樂有限公司將邵氏片庫全數捐贈予資料館,包括756部電影的拷貝,以及數以萬計劇照、海報、本事、劇本、明星照等相關紙本資料。1958年邵逸夫借鑑荷里活片廠制建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與其相關公司出品的電影共佔香港電影總產量約一成多,對電影以至社會文化影響甚巨。

2009年舉行的「天映娛樂——邵氏片庫珍貴典藏移交儀式」
2009年舉行的「天映娛樂——邵氏片庫珍貴典藏移交儀式」

2007

資深電影發行商馮秉仲捐贈其美洲戲院珍藏的700多部八、九十年代電影拷貝,以及逾30,000項有關資料,當中不乏經典賣座系列如《倩女幽魂》系列(1987‒91)、《表姐,你好嘢!》系列(1990‒94)、《賭聖》系列(1990‒95)等,加上獨立製片公司的出品,正好填補當時資料館欠缺的八、九十年代電影藏品。

馮秉仲將一箱箱的影片及相關紙本資料運到香港後,修復及搜集人員接連數星期到倉庫檢查及篩選物料。
馮秉仲將一箱箱的影片及相關紙本資料運到香港後,修復及搜集人員接連數星期到倉庫檢查及篩選物料。
物料到港後,須經初步檢查,再作修復及長期保存。
物料到港後,須經初步檢查,再作修復及長期保存。

2008

龍宗瀚捐贈其母親影星林黛的遺物,包括服裝、生活錄像、個人物品、書籍等,是資料館收到最完整的影星藏品。該批文物於2009年的「雲裳倩影 情不了——林黛文物展」中展出,吸引了大量觀眾及媒體注目,部分展品更巡迴至多個商場,以及於浸會、嶺南大學展出,是資料館外借次數最多的展覽。

展覽依林黛故居盡量還原其睡房佈置,帶觀眾走一趟六十年代的時光旅程。
展覽依林黛故居盡量還原其睡房佈置,帶觀眾走一趟六十年代的時光旅程。

2010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經版權持有人同意後,將400多部電影拷貝移交資料館作永久保存,當中不乏膾炙人口之作,如馬師曾與紅線女的《審死官》(1948)、謝賢與南紅的《唐山阿嫂》(1957)、神怪武俠經典《如來神掌》系列(1964‒68),以及胡金銓的新派武俠作品《龍門客棧》(1967)。是次捐贈的電影橫跨四十至九十年代,除了國、粵語片外,還有香港製作的潮語電影,從保存和研究角度去看,都別具意義。

2010年舉行的「亞洲電視片庫移交儀式」
2010年舉行的「亞洲電視片庫移交儀式」

2011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在取得版權人授權後,將其珍藏的近1,000部三十至九十年代影片移交資料館,當中近六成為之前館藏未有的影片,最早的是胡蓉蓉、龔秋霞主演的《小俠女》(1939),另有27部潮、廈語片,大大有助填補香港電影歷史的缺口。

搜集與修復人員在無綫電視台收集其庫存影片
搜集與修復人員在無綫電視台收集其庫存影片
無綫電視聯同版權持有人將影片移交資料館
無綫電視聯同版權持有人將影片移交資料館

2012

僑居美國三藩市經營華宮戲院的方創傑,捐贈遺留下來的三十至七十年代電影拷貝,當中包括散佚多年、二戰前後的製作如《女性之光》(1937)、《續白金龍》(1937)、《太平洋上的風雲》(1938)、《天上人間》(1941)等,異常珍貴,資料館遂於2015‒2019年舉辦四次「尋存與啟迪——香港早期聲影遺珍」專題放映,與觀眾分享這個重大發現。

三藩市搜集小隊與馮秉仲及方創傑伉儷(前排右二起)
三藩市搜集小隊與馮秉仲及方創傑伉儷(前排右二起)
2015年,《天上人間》於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放映
2015年,《天上人間》於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放映

2013‒2019

分12批次從美國紐約州檔案館複印及寄回2,200多部二十至六十年代的電影檔案,當中最早的香港電影包括《夕陽》(1934)等,填補了大量因戰亂等原因散失的早期電影的資料,更成為編寫《香港影片大全第一卷增訂本》(1914‒1941)的主要參考文獻,補白了300多個初版時欠奉的電影情節。

複印檔案內有上海電影《白金龍》(1933)的美國送映申請表
複印檔案內有上海電影《白金龍》(1933)的美國送映申請表
《白金龍》的美國准映證
《白金龍》的美國准映證
從《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中文故事梗概,得見編劇南海十三郎的創作構思和手法。
從《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中文故事梗概,得見編劇南海十三郎的創作構思和手法。
《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英譯對白本
《一代名花花影恨》(1940)的英譯對白本